菲菲文学网

实验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推荐6篇)

【简介】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实验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共6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在此,感谢网友“xzyd2009”投稿本文!

实验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篇1:实验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例谈

寿宁实验小学 吴传岚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生活经验出发,”“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小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需要经历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由具体的感知到能运用语言描述在大脑形成的表象,再由具体的表象到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活动过程。因此,教师地设计科学实验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经验,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流程,优化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颖,激发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很多时候都是因“趣”而学的。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注意导入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探索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科学实验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教师要遵循因“材”施教,从“启示性、新颖性、针对性、实用性”出发,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爱好等实际,科学合理地选择与应用,不可囿于一法,拘泥一格。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浮力》一课时,教师把一个鸡蛋放入一个口径比鸡蛋略大的玻璃筒杯中,让学生想办法不翻倒杯子能把鸡蛋取出来,学生用手,筷子或其他用具都无法把鸡蛋夹上来。这时,教师只要往杯子里倒入饱和盐水,鸡蛋便听话的上来了。在见证“神奇”面前,教师适时引出浮力,学生自然十分乐于探索。

二、层层推导,形成有序思维

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有序的,教师在组织实验教学时,要讲究各个不同变化条件的逐一呈现,有利于学生进行有序的由易到难,由表及里的思维活动。科学教材对于实验开展的顺序通常都作了较合理的安排。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时,学生观察摆并提出假设:摆的快慢与摆锤的重量有关;摆的快慢可能与摆绳的长短有关。在实验验证阶段,

如《摆的秘密》研究摆的摆动快慢的实验,先是在摆的重量、摆线的长短都不改变的前提下,研究每次摆动的时间是否相同,然后进一步研究当摆线长短相同,摆线下拴着的物体轻重不同时,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是否相同,最后再突出改变摆线长短的条件让学生自行进行在不同长短的摆线条件下研究摆动快慢是否相同的对比实验。从整个实验过程来看,没有第一个实验所获得的知识作为基础,就无法很好地进行后两个对比实验,而后两个实验安排的顺序也有难易之分。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合理安排实验中各个环节对于学生的思维发展有着很大关系。

三、删繁就简,明析变化规律

大多数对比实验的可变化的条件比较多,如果在教学中对实验的条件不加限制,那么,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多种变化 的不同现象,这样,常会影响学生寻找其中变化的规律。这种情况下教师要适当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简化实验过程,排除次要因素的干扰,尽可能让学生从简化的实验产生的现象中发现某种变化的规律。

如四年级上册《溶解的快与慢》一课中研究物体溶解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为例,实验前先规定在几个“同样”的条件下,如一定量的水,冷热相同,一定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溶解物(食盐),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有搅拌和没有搅

拌不同条件的实验,观察比较实验过程所发生的变化及实验后的不同结果,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发现一个小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接下来仍然先规定在一定量的水,一定量且颗粒大小相同的溶解物,在水的冷热不同的条件下,让学生继续研究溶解快慢有什么不同,得出又一个小结论:温度高低会影响溶解的快慢。再接着给学生“一定量冷热相同的水,在都不搅拌的条件下,给你两块水果糖,想办法使其中一块水果糖比另一块水果糖溶解得更快”的问题,通过学生想办法自行设计实验,探究新的问题,通过具体的对比实验,得出另一个小结论: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最后归纳综合上述几个实验的小结论,获得“搅拌、加热、研成粉末可以加快溶解”的新知识。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化繁为简,控制实验条件的变化,有利于寻找出事物变化的规律。同时,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但知道怎样做,而且更重要的是知道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实验的道理,这对于培养学生应用科学的方法自行探究自然事物变化规律的能力大有好处。

四、突出对比,显著变量差异

在一些对比实验中,在常量一定的情况下,如果变量的差异不是十分明显,对实验的结果影响有限,学生就很难发现变量在实验结果中的作用。所谓有差异才有对比,为了帮助学生尽快发现对比实验中的某种差异,教师应创设能产生较明显差异的实验条件。如溶解物体实验中的水温差别要大;《摆的研究》中的摆线长度相差要大。在这种差异明显的条件下进行实验才有利于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差异明显的实验现象有助于学生进行对比分析。

五、及时反思,拓展认知空间

每一节实验课后,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探究的是什么问题,你的假设是什么,是怎样展开实验的,实验中产生了什么现象,得到什么结论,依据是什么,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此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撰写实验日记。附学生实验日记《小苏打和白醋》

篇2: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标准(实验稿)》在总体目标中提出了要使学生“丰富对现实空间及图形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并描述了空间观念的主要表现,至此,“空间观念”作为数学学习的核心概念之一明确进入我国数学课程,收到数学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标准(版)》对“空间观念”提出新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学生对空间观念的形成和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考的方法去观察客观世界,让学生逐步明确空间观念的意义,认识空间观念的特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又为今后进一步系统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众多图形,让学生从众多图形中找出四边形,初步感知各种各样的四边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为进一步探究四边形的特征做下了铺垫。可见,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关键就在于学生对基本图形的识别和再现。

学生只有识别基本图形,掌握了图形的基本特征,才能正确分辨各种图形的本质区别,在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中,进行变式训练是深化学生表象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只有通过训练才能使学生更好地区分图形的各种因素,确定哪些是主要的,本质的,哪些是次要的,非本质的,从而使他们形成的表象更加清晰。在教学四边形的认识时,当学生建立了四边形的概念,了解四边形的基本特征后,我及时让学生找教室中的物体表面的四边形,欣赏生活中的物体表面的四边形,变换四边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供学生观察判断,有效巩固了学生对四边形的理解与掌握。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他们对几何图形的认识主要先依赖于观察、实验和必要的动手操作,再通过心理活动的内化去获得表象,然后掌握几何图形的`特征,形成空间观念。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时,我首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图形的特征,学生可能会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的方法探究出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它们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学生从具体事物的感知出发,在他们获得清晰深刻的表象后,再渐渐抽象出几何形体的特征,最后让学生画长方形和正方形,这样学生在画图过程中,既加深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形成了表象,又进一步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感知,以形成清晰、正确的表象。皮亚杰说:“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

手做的过程。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象、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把握概念的本质,建立空间观念。”

学生认识各种几何形体,理解各图形的特征来源,都需要借助于直观演示,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来完成。在探究长方形、正方形特征的教学中,我遵循儿童认识事物的规律,引导学生用各种感官,参与观察、动手操作等感知活动,帮助学生形成长方形、正方形的表象,得到正确、清晰的概念。先引导学生观察长方形的边,让学生想办法探究长方形边的特点,学生动手操作,用量一量,折一折的方法探究出长方形边的特点后,紧接着探究长方形角的特点。在探究正方形的特征时,学生有了探究长方形特征的经验,很快就能得出正方形的特征。在学生操作的同时,我再结合进行演示,出示长方形和正方形,将长方形相对的边对折,正方形相对的边对折、将正方形相邻的边重合,一一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征。通过这些操作,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了实物与相应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发生并渐渐形成。

长方形和正方形它们之间有内在联系。如果教学中用静止的观点组织教学,容易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产生片面性,给以后的继续学习造成一定的障碍。如果用运动变化的观点组织教学,就为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概念形成正确的空间观念铺平道路,真正起到发展思维,促进技能提高目的的作用。空间观念的形成与几何初步知识的教学密不可分,学生对几何形体的再现,对周长、面积、体积的计算,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结构的局限,往往离不开这些几何实体,而依赖于头脑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形象反映,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空间观念的培养,依赖于学生多种感观的参与,依赖于空间想象能力的发展,应用传统教学手段虽能体现教学目标,但收效甚微,而多媒体教学具有色彩丰富,能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繁为简,化抽象为直观,不受时间、客观和微观的限制等特点,多媒体教学手段包罗了传统教学手段的所有优点,同时又具有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能大大增强教学效果。这节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的手段,在新课教学和拓展练习“数图中共有几个长方形?”时,把图形化静为动,化抽象为直观,大大增强发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根据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这段话十分明确地说明了小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形成的标准,即“识别”和“再现”,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识别、再现,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更具有深刻性。

总之,空间观念的培养,一定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实际观察实践操作等途径,注重多媒体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篇3:遵循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案例

双庙明德学校 张兴华 一、背景与导读

《年、月、日》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年、月、日和时、分、秒一样也是时间单位,对于学生来说,时间单位是较为抽象的计量单位,那些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接近的时间单位是他们最能理解和掌握的。学生已经在三年级上学期学习了时、分、秒,并在实际生活中积累了年、月、日方面的感性经验,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内容中,有了形成较长时间观念的基础。本课就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介绍有关年、月、日的知识的。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探究是每一位数学教师在每次教学活动中应思考的问题。本案例通过两位老师对几个教学片段的不同教学方式的对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学方式获得的效果也是截然不同的,或许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思考和启示。

二、片段与反思

【片段一】

A老师:

师:同学们,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期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可几位学生的回答都不正确)

师:今天到底是什么日期呢?电脑可帮我们记住了,请看大屏幕。(PPT课件显示当天的日期)

师:生活中每天都有许多事情发生,在一年中有很多值得纪念的重大节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PPT课件显示教材第46页的四幅图),图上描述的是什么事?你知道这些事发生在什么日期吗?(点名依次回答每一幅图所描述的事情和发生的日期,并要求学生回答每个节日的意义。学生举手的发言的寥寥无几,少数学生的回答也不着主题,多数同学情绪很低,少数同学已开始切切私语,对“开国大典”和“申

奥成功”两幅图所描述的事情和意义几乎是由老师代劳的。)

【反思】这一环节的目的是通过几个有意义的重大节日让学生初步认识年、月、日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保护环境的意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事与愿违,首先,当学生没有正确回答当天的日期时,教师没能灵活的过渡,就已经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照本宣科依次处理四幅图和过余生冷的德育说教,更是严重搓伤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教师严重违背了这一宗旨,教师成了传授者和管理者,学生成了接受者和被管理者,教师的教学方式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所以沉闷、低效的课堂就在情理之中了。

B老师:

师:同学们,你想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小学生吗?(学生未加思索齐声回答:想。)

师:老师可以教你们一个提高学习成绩的绝招。(学生个个显得很惊讶,睁大眼睛盯着老师,教室里非常安静。)

师:(环顾全班同学)要想成为一名成绩优异的小学生,必须是一个学习的有心人。下面我就来考考大家,看谁是学习的有心人。你知道今天是什么日期吗?(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可好几位学生的回答都不正确,这大大出乎老师的意料。)

师:(显出很奇怪的表情,然后将问题分解)你知道今年是哪一年吗?

生:今年是。

师:(伸出大拇指)这个月是哪一月呢?

生:(显得很兴奋)是5月。

师:(露出很高兴的表情)你已经是一位有心人了。今天是几日呢?( 点几名同学回答,出现了几种不同的结果。)

师:今天到底几日呢?电脑博士可帮我们记住了,请看大屏幕。

(PPT课件显示当天的日期,答对的同学高兴得跳了起来。)

师:(对答对的同学表示祝贺)在一年中有许多值得记念的.日子,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46页,这几幅图分别描述的是什么事?你知道这些事都发生在什么日子吗?你知道哪一幅就说哪一幅。

生:(自由选择说明,教师用PPT课件显示作出判断,教师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环保教育。)

【反思】新课的导入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次成功的导入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这位老师在开课初,充分利用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喜欢被表扬的心理,语言和表情完美结合,只用了廖廖数语,就使学生体验了成功的愉悦。在学四幅图时,没有按部就班的依次处理,而是由学生自己选择,德育也是适时点拨,巧妙设问,使学生产生了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有了浓厚的的兴趣,对后面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片段二】

A老师: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第47页的20的年历,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一说,再告诉老师。(学生开始观察、交流,但大多数学生好像无话可说,只有少数同学在小声的议论着,课堂气氛也很沉闷。在汇报成果时,学生的回答总不着正题,几个回合后,少数学生好似已对课堂失去了兴趣,开始做起了其它的事情。老师出于无奈,只好将年、月、日之间的关系半推半就的倒了出来。学生也是一脸的茫然,似懂非懂。)

【反思】在这一环节能的教学中,教师本想以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和探究,并发现年、月、日之间的关系,突破重点,结果却使得其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因就在于教师设计的这一个具有开放性的问题过于宽泛,学生觉得无所是从,使探究活动失去了应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的热情也就此消失贻尽。

B老师:

师:请看课本第47页,这是一张年的年历,请同学们仔细观

察这张年历,同组的同学相互讨论后回答大屏幕上的问题。

PPT课件显示:(1)2010年的国庆节是星期几?

(2)2010年的儿童节是星期几?

(3)2010年9月的第二个星期三是什么节日?

(4)请你在这张年历上把你最喜欢的日子圈起来 生:讨论、交流、汇报。人人有事做,个个有话说。教师分组指导,参与学生讨论。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观察至每月天数的统计表,同组同学讨论回答第47页下面的几个问题。

PPT课件出示至20每月天数的统计表。

和28相加就算出来了。

师:这两种不同的方法你喜欢哪种?

生:我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简单些。

【反思】这位老师很好的注意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因为有少数学生还不能正确的看年历,所以教师有意将教材作了改编,先让学生观看2010年的年历讨论解决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注意了讨论和探究的针对性和目的性,使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所以更具实效性。

三、点评与拓展

《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师扮演着教者的角色、权威的形象,却没有将学生的自主发展摆在正确性的位置上来,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这一案例中的A、B两位老师就在这一点上有着天壤之别,教学效果也就大相径庭。如何使自己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使学生探有方向、议有主题、思有过程、做有实事、学有兴趣是每一位教师在每一次教学活动中必须思考的问题,案例中的B老师的教学方式,让我们看到了新理念指导下的新教法带给学生的无穷乐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水平设计的教学活动让他们学得轻松、愉快,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体现“新”、“乐”、“实”的教学风格,这应该是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教学的新要求吧!

篇4: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一、提供丰富的实物模型,感知空间观念

实物模型是几何知识教学的基础,是各种几何图形得以抽象出来

的现实源泉,离开了实物模型的空间几何结构,空间观念将是无本

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学时提供相应的实物模型,以及直观图

形,让学生有条理、多角度地观察,多感官协同地充分感知,增强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感性认识,加深学生对其形状、特征、空间位置

的感知、理解和记忆。因为实物模型比语言更有说服力和真切感。

运用实物模型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

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

事物的关系。

如教学《物体分类》一课,首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说说自己

带来了什么物体,再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各种实物,感知每种物

体的形体特征,然后组内将物体分类,最后说一说分类的依据。学

生通过观察发现每一类物体都有类似的特征。这个活动是在学生的

观察、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是学生主动去寻找和比较得出来的一

篇5: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空间观念

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和特点及其规律,总是从具体到抽象,从

感性到理性的。因为实物和图形直观性很强,容易为学生认识和理

解,也容易使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如果离开实物和图形的观察、

想象、比较、综合、抽象分析,空间观念既难于建立,更难于向高

篇6: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实现高效课堂

冰上舞者

一年一度的中段考试结束了。考试是为了检查学生两个月来的学习情况,做到查漏补缺,找出薄弱环节,及时矫正学生的学习方法;考试也是对老师两个月来的教学方法和态度的检阅。老师根据考试成绩来衡量自己教学水平,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

学生的生活和日常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日常表现如何,教师心中都有明确的答案。然而,近阶段的学习效果如何通过表象是难以发现的,可通过考试答题情况可以看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如何,学习效率高低?从考试成绩,学生可以发现自己阶段存在的问题,合理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做

到及时地查漏补缺,改正自己的错误做法,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通过考试,老师也可从中发现自己近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和学生一起分析、共同探讨考试中的失误原因。使今后的教学方法更科学,课堂上做到有的放矢,提高课堂效率。

考试不仅仅是成绩的反应,也是学生日常学习和思想的反映。成绩的进步和后退,不能仅仅作为教师表扬和批评的理由;重要的是通过成绩的变化来发现学生的问题,进步了是哪些因素,找出他进步的动力,及时地加以鼓励和支持;下降是哪些因素影响的,老师要加以督促和惩戒,使其改进。通过考试,来强化学生的.做题习惯和学习习惯;通过考试,提高学习的自信心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考试,促使学生改变,平时书写不认真的毛病;考试结束后,及时总结、及

时反馈考试中出现的问题;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生动、和谐,充满活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考试成绩是家长和老师、学生沟通的桥梁。通过考试,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及需要加强的地方,做到家校合力教育好学生;家长的想法有时是孩子的“导航灯”,孩子想通过考试成绩,向家长证明自己长大了。

我所带的三个班的教学成绩,这次人均分超过县里的人均分;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也得到了校领导的肯定并给以奖励;说实话这是我自己没有想到的。因为身体素质的原因,这学期,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地拼命地给学生讲课;一节课40分钟,每节课我告诉学生,还有10分钟时就告诉我一声;那10分钟是我的,是我

们共同学习的时候。每节课10分钟学生独立读书、读图,然后做练习册(因为练习册后面有答案,所以我监督着要求当堂完成。)会的就写、不会的先放下。20分钟小组合作学习,把刚才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和大家一起研究探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是来回巡视、监督,对学困小组进行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都主动或被动地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勉强成自然,自然成习惯。慢慢地学生接受了我的这种教学方法,自学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在交流、碰撞中得到提高;使识图能力和空间概念在探讨、碰撞中得到锻炼;使分析和综合能力在讨论、交流中得到加强;使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在合作学习中得到提升。最后10分钟,师生共同解决小组没有解决掉的问题;然后再把本节的重点内容,结合生活实际加以拓展,目的是让学生对重点、考点加深印象。有时有的班级,

一节课一分钟也不给我。我是尊重学生的意愿,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循善诱;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尊重其兴趣与爱好;他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感受到被尊重;他自然就会去主动地学习。

课堂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能动性。若学生灌注了自发学习热情,那将是最持久和最深入的学习,更是一种享受地学习了。

★ 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 语言变迁遵循适者生存规律

★ 求职信要遵循什么礼仪

★ 学生遵循宿舍管理制度

★ 遵循规律灵活的运算管理论文

★ 复习课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在学生

★ 学生的自我认知精选

★ 运用认知心理规律进行体育教学设计

★ 遵循教学规律逐层深入读书(之一)(语文版八年级必修教学论文)

★ 会计认知范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