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张若虚的优秀诗词《春江花月夜》(共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在此,感谢网友“遗忘”投稿本文!
篇1:张若虚的优秀诗词《春江花月夜》《春江花月夜》
唐•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赏析】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两句是诗人面对“皎皎空中孤月轮”所发的感慨和疑问。明月在古诗词中是个神秘的存在,它盈亏有时,升落有定,千百年来始终如一,不知引起多少人的发问。张若虚也在质疑:江边是谁最初看见月亮的?江山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人间的?对于这个涉及宇宙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后世的李白、苏轼等都有过类似的疑问,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于是,诗人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沉思,这两句与刘希夷的名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如出一辙,但张若虚在感叹人生短暂的同时,更翻出新的高度: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长久的,因而“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这里“月”、“人”、“江”的叠用,有一种音节美、韵律美,断而复续,给人一种清峻雄奇之感。
扩展阅读:张若虚的诗歌
在唐代,似乎没有诗集传世。从唐至元,他的《春江》诗几乎无人所重。据文史学家程千帆先生考证,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最早收录他的《春江》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
明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及至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扩展阅读:张若虚的人物轶事
故事始于唐中宗神龙二年,横跨唐朝由盛及衰的半个世纪,穿越人、鬼、仙三界,讲述诗人张若虚上元节明月桥边邂逅名门闺秀辛夷,一见钟情,未及倾诉衷肠,却被鬼卒错拘而亡。张若虚成为阎罗殿上的“钉子户”,不肯投胎,坚决要见辛夷一面。得道成仙的曹娥帮他遂了心愿,27岁的张若虚死而复生,与66岁的老妇辛夷在明月桥下相见,吟出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
将古老的昆曲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趣味相结合,推动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播,这是张军从5年前独创“水磨新调”新昆曲——将正宗昆曲水磨腔与时尚摇滚乐、说唱乐“无缝对接”。因而,在这出被标签为“当代昆曲”的新编原创剧目中,电音伴奏、大头傀儡的民俗节庆感、判官鬼卒的插科打诨与现代幽默......无不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趣味。张若虚邂逅辛夷的明月桥在舞台上实景呈现,薄纱红灯笼凸显上元节的喜庆,漫天花雨、空中垂下的鲜丽布幔令舞台流光溢彩,尽显“落月摇情满江树”的情境。虽弃传统的一桌二椅式舞台,为昆曲注入现代的表现形式,但《春江花月夜》并未失守昆曲本体美学,而是遵循曲体模式填词布牌,保留昆腔的原汁原味和古老剧种的神韵。
《春江花月夜》的高口碑热票房令传统戏曲艺术如何在“城市剧院”语境下进行传播成为热议。脱离传统一桌二椅式舞台布景所引致的舞台空间审美变化,虽招致不少诟病,但当代戏曲艺术如何传播、振兴和发展,戏曲审美风范如何彰显和重建,张军走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自觉适应包括大剧院在内的各种新兴演出场所与传播平台,创作出与当代社会、当代审美相适应的“当代戏曲”。
篇2:张若虚诗词《春江花月夜》鉴赏张若虚诗词《春江花月夜》鉴赏
【原文】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释文】
1.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此五句乃第一段中的第一节。作者以恢弘的气势,细腻的笔触,紧扣春、江、花、月、夜这五个字眼,创造了一个无比美妙神奇的境界,不由得让人如醉如痴,情不自禁地要随作者一起沉浸到这种幽美恬静的氛围里去。
本节中需要注意的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与“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句。我认为正是这两句描绘勾勒出了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
在这个大同世界里,显然那轮散发无限光明的皎皎孤月才是主角。它大放光明却“空里流霜不觉飞”,转瞬间便使“江天一色无纤尘”,从而缔造了一个安谧祥和的完美世界。因而“孤月”,是圣人,是明君。
2.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此四句乃第一段中的第二节。作者以飞扬的神思,厚重的情感,抒发了对于人生的感慨和宇宙奥秘的思索。本节的诗眼在“待”字。
江月待人不见人,犹明君不得贤相也。亦言不知“明君”取士纳贤的标准为何?且欲待何人也。“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多少才子智士一代代的抱负不得施展,而帝王千秋万世屈才遗才的状况却从无改变。“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乃作者自感自伤也。岁月易老,韶华易逝,终不得见重于君王,多少人就这样如流水而去,怎能不令清风浦上同样不得志的“我”触景伤情呢?
本节以“愁”字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下一段。然所“愁”仅仅为己吗?实亦代天下人“愁”也。
3.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此四句乃第二段中的第一节。由于愁绪入怀,作者很自然地将目光望向了江面上的渔火舟船,并很自然地联想到了游子、思妇。此四句描写的乃思妇之情。
在作者的想象里,此时月亮所代表的意象发生了变化。它深情款款地徘徊在阁楼四周,照射着思妇梳妆的镜台。镜子反射的月光将室内映得格外明亮,使得少妇根本无法睡眠。她无比恼恨的将帘栊卷起又放下,将捣衣砧拂了又拂,却无可奈何的发现这月光根本就是赶也赶不走。于是索性坐在梳妆台前,手托香腮,静静地思念起远方的亲人来。他的面目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可惜却不能互诉衷肠。于是她许下了以身逐月流照情人的誓言。
如果我们结合前面“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句来看,女人的愿望似乎能够实现,可现实又如何呢?
注意“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一句。“玉户帘”与“捣衣砧”有隐秘地性意识在,反映了独守春闺的少妇的寂寞之情。
4.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此五句乃第二段中的第二节,描写的乃舟子之情。
第一句呼应的是上句“愿逐月华流照君”。什么意思呢?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雁阵一字长飞,鱼群不停地潜跃,说明世间类似的别离太多了,痴男怨女们往来的`信件使得满天长飞的鸿雁把无所不至的月光都遮住了,不停潜跃的鱼龙把原本平静的江海都搅起了风浪。月华不度,波涛滚滚,又哪里去寻那一叶扁舟呢?故本句既呼应了上句,又暗示了在外漂泊的舟子所面临的险境。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句亦向有歧义。其中,“昨夜”指的是时间当是无疑。“闲潭”又指的是什么呢?我们看下面还有“江潭”一词。那么我想,此处“闲潭”应是指“风平浪静的深水面”。“梦”,是长时间与风浪抗争后难得的闲适与小憩。“落花”一词则隐藏着对独守春闺的妻子的疑虑。类似的情感可见于韩翃的《章台柳》: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可怜春半不还家”则是梦醒后舟子的自怜自伤。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两句是说舟子极目远眺,只见江水滚滚,落月西斜,江面上暗雾蒸腾,江边的碣石就像潇水与湘水一样离得很远很远。时光正飞速流逝,回家的路却遥遥无期。心情可谓绝望到了极点。注意“落月复西斜”中的“复”字,犹如舟子在叹息又过去了一天。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此句一般看作还是舟子的心理活动。我却以为此应是作者在展开前面一番联翩想象后的总结语。作者站在江边,看着月亮从升起直到现在的落下,叹息道:也不知道有几个人能趁着这月色回到家里与亲人团聚,只看到江边的垂柳摇落了一江离情。
【总结】
此诗是唐诗中的名篇,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对它的赏析向来不乏精彩之作。只是有感于前人有模糊不通之处,故作本篇以与大家共同探讨。
我们看作者张若虚的生卒之年,当在武后当政与唐中宗的时代。文中以明月为君,而非惯常的以日为君,说明此篇当作于武后称帝的时期。文中第一段描述了自己的政治理想,感叹了岁月易逝,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哀愁。那么,这种哀愁是单纯的为一己之名利吗?显然不是。作者在第二段假想了离妇与舟子这一对夫妻的离情,指出天下多少有情人为生活所迫不得不背井离乡、天各一方,从而使诗人的愁怨落在了实处,得到了深化。诗人的抱负与责任感也因此愈加鲜明。
本诗的艺术成就之高自不必说,而思想之深刻又不让李杜。张若虚这位诗人真值得后人好好铭记。
【译文】
春江潮水浩荡,直与大海相连。一轮明月升腾,像是为潮水涌起。
银蛇跳荡,随波浪千里万里。在在处处,能无此光风霁月?
江水蜿蜒在草长莺飞的原野,鲜花林中好似弥漫着濛濛雪雾。
月色如霜飞无从觉察,白沙在月光下看不分明。
江天纯净无比,空中孤月高悬。
是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月亮又在何时最初照耀着人?
人生一代代地前赴后继,江月一年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江月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停地在流水。
天空中一片白云缓缓离去,我站在青枫浦上不胜忧愁。
谁家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泊?谁人在何处明月小楼上正相思?
可恼绣楼旁徘徊不去的月光,故意把离人的妆镜照射。
玉户帘中卷不去,洗衣石上拂不掉。
想望着爱人却听不到声音,真希望随着这月光去看望他。
鸿雁一字长飞,把月光遮住;鱼群在水中奔跑,掀起阵阵风浪。
昨夜风平浪静时梦见春花已残,可叹一经数年自己还不能回家。
春光将要随江水流尽,天边的月亮转眼又要落下。
它慢慢下沉,渐渐为海雾隐藏,回家的岸就像潇湘之间隔着无限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这月色还家,我只看见月亮西斜江树将离情密密摇落。
篇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优秀教案设计【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中的赏析示例,是一篇唐诗中的“顶峰”之作。它紧扣春、江、花、月、夜的背景来写,而又以月为主体。“月”是诗中情景兼融之物,它在全诗中犹如一条生命纽带,通贯上下,又如情感脉搏,使诗情随着月轮的升落而起伏曲折。作者以月升、月悬、月斜到月落为线,细致描绘了春江月夜的景色;面对江天一色的美景,诗人思绪飞动,探寻宇宙哲理;后又联想到思妇怀人和游子思乡。全诗在思想与艺术上不仅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而且超越了一些枯燥说理的玄言诗和抒儿女别绪离愁的爱情诗,诗人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诗情、画意与哲理,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
【学情分析】
长期以来诗歌教学给学生带来了两种感觉:一、要背诵;二、要分析诗人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种教学方式冻结了学生的思维,抑制了学生动情读书的欲望,把诗歌变成了公式,把思考变成了形式,把书本变成了枷锁,把课堂变成了囚笼,从而导致学生只能初步感知到诗歌的内容,却讷于对其意象、情感、意境等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表达。所以,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用新课程理念引导学生动情地诵读,自由地涵咏,自主地探究。高二学生已有了一定诗歌鉴赏知识的积累,大部分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思维比较活跃。但要让他们的思维拓展开来,老师就不能包办,不能代替。要放开手脚,让他们敢“说”,敢“思”,敢“表达”,真正地“动”起来,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和把握古代诗人借助意象表情述志的方法,以提升诗歌鉴赏能力;
②培养学生感受诗歌意趣的能力,进一步提升学生品读经典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培养学生于诵读中品味声韵的能力;
②引导学生抓住主要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③通过置身诗境的方法,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情景理浑然天成的诗情画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启发学生通过诗歌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领悟人生哲理;
②引导学生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
展开联想与想象,体味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把握诗歌、优美深邃的景、理、情。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当我们遥望夜空,看见朗朗明月之时,心中总是引起无限遐想。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以前学过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生自由回答。)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同学们就说出了这么多写月亮的诗句,并且这些诗句中的月亮各有独特的含义,寄托着诗人不同的情感。我们一起归纳总结以下这么多的月亮大体有哪几种含义。
1、征夫游子思乡之情。例如:王昌龄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2、女子相思怀远之情。例如:李清照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3、离愁别绪之情。例如: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4、怀古伤今之情。例如:刘禹锡的“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5、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例如:李白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 春江花月夜原文张若虚
★ 春江花月夜 鉴赏
★ 春江花月夜翻译
★ 春江花月夜朗诵
★ 《春江花月夜》实录
★ 春江花月夜教案
★ 高中语文说课稿《春江花月夜》
★ 大学《春江花月夜》教案
★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