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阅读】
人生感悟,顾名思义,就是在生活中产生的对人生的一些感触和觉悟。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李白的诗酒人生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的诗酒人生感悟篇一:唐朝被称为“诗的国度”,而在这个诗歌王国里有两个“王”,一个是李白,另一个是杜甫。正如历史上每一位君主都有属于自己的“庙号”一样,后人也为李白、杜甫追谥了“诗仙”“诗圣”的封号。圣,是稳重,沉郁,朴素而且高出一般人的道德情操。仙,则带有飘逸,浪漫,华丽的色彩。而李白诗歌之飘渺,豪放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喝高了”。
杜甫在《酒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于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由此可以看出李白“纵横恣肆”的才华和“豪放不羁”的性格。
读李白的诗,十有八九总与“酒”有联系。“千金买一醉,取乐不余求”,“莫惜连船沽美酒,千金一掷mai春芳”是说买酒;“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且将换酒与君醉,醉归托宿吴青渚”, 是说换酒;“对酒不觉眠,落花盈我衣。醉起步溪月,鸟还人亦稀”,是李白在独饮独酌;“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涤荡千古愁,留连百壶酒”,写出了李白的酒量惊人,喝起酒来一发不可收拾;“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曲尽酒亦倾,北窗醉如泥”,写出李白醉酒的情状。
当初被玄宗召入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如今却因权贵不容,被“赐金放还”。所谓之“我不弃世人,世人自弃我。”读《将进酒》,我们领略了诗仙的豪放风格,与其一起经历由悲慨到欢乐,由激愤到狂放,再到愁苦的感情变化,一个复杂的李白形象展现在了我们面前,原本高高在上的“诗仙”,走下了他的神坛,让我们看清了他的面容,他比想象中要老了许多,不过鹤发藏不住他的俊朗,憔悴遮不了他的坚强。无论他躯壳如何的醉生梦死,都掩饰不住他灵魂中炙热的追求理想的“赤子之心”。“天生我材必有用”, 历史上子牙垂钓,孔明高卧等传说是那样的动人,怎能不让一心要“立抵卿相,建盖世功业之后功成身退”的李白向往憧憬呢?可是,老天没有给他这样的时代平台,李白在等待中苍老了自己。李白是矛盾的,又是浪漫的,他在矛盾中坚持浪漫,以浪漫去对抗矛盾,这种激烈的碰撞是惊心动魄的,诗人可以在酒的世界里忘记伤痛,得到片刻放松。
李白正是借助酒性,完成了许多不朽的篇章,他借助酒让自己张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释放,雄奇的意境,大胆的想象,夸张的语言,浪漫的情怀,在诗中得到尽情表现。他的诗中有洒脱,“人生达命岂暇愁,且饮美酒上高楼”,有悲怆“三杯拂剑舞秋月,忽然高咏涕泗涟”,有潇洒,“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且停杯一问之”,有逍遥,“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李白借酒抒万丈豪情,李白用酒写万古柔情。李白因酒越发洒脱飘逸,酒因李白更加酣畅淋漓!
不知是酒成就了李白的诗,还是李白的诗成名了酒,也许李白、他的诗与酒相得益彰,而这三者从来就未曾分离吧,因此,成就了李白的诗酒人生。
是英雄 就难免落魄
生于凡尘 也曾经随流逐波
任才情凌云万丈
总无法将俗世敌过
纵然藏尽本色
也还会碰上
无法逾越的自我
避世心有不甘
入世又难忍浑浊
醇酒便成了知己
陪你醉看日出日落
你从来不肯认输
便总是平地起风波
你绝不稍稍示弱
这成了你一生的焦灼
你在杜康里筑起安乐窝
带着酒气上遏行云
彩霞就沾上了你的诗墨
光有酒还嫌不够
玉壶中安不下你的天国
你仰天大笑出门去
功名成不了枷锁
你早已走得远了
那些过往的尘埃
又怎奈你何
留下了酒壶与杯盏,
带去了超逸和洒脱,
太白遗风的酒旗,
至今还在村口翻飞,
召唤着你,
不肯归来的魂魄。
李白的诗酒人生感悟篇二:经老师推荐,我买了《李白·诗酒人生》这本书,翻开目录,发现这本书共分为七大部分:
1.求仕篇
2.从政篇
3.寻仙篇
4.任侠篇
5.醉酒篇
6.婚恋篇
7.苦学篇
这么几篇,当然写得都非常不错,但我看完全书后,觉得最感兴趣的要数第一篇——求仕篇。
这篇主要是讲李白的人生价值观是什么、如何规划、决定来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两个方面。李白的价值观吗,这就不用多说了,就是当上一位君王的老师。我觉得更主要的是如何实现它,因为李白有很特殊的个性,走的道路也自然就不同寻常:
自李白定下了自己的价值观后,便开始潜心揣摩该如何实现。大家应该都知道,古代要是想出名,想当官,想致富,最正经、最出名、最常见的道儿就是走科举——考试。然而年轻气盛的李白早已清楚的认识到了科举考试中,失败者无脸见兄弟姐妹、父母姨叔的辛酸。虽然成功的人也不少,但是成功所付出的代价也是不可估量的!换来了名利,但也换来了白发!名利自然可有可无,但年纪可是一去不复返哪!正如唐太宗的悲剧——“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发。”他可受不了这种煎熬!!!尽管“科举考试”这个制度对李白来说很有利:
科举考试绝对公平,是靠考试成绩来决定官位、俸禄大小,没有留任何“走后门,钻空子”的条件。既然没有,那么那些从地主、富家出身的子女,就不会沾光了。不会沾光的话,像李白这种真人才,才能被人发觉。
当我看到这儿时,真是恨不得现在就去当李白,走科举这条道儿,可是李白的想法和举动实在是让我觉得诧异:李白由于厌恶考“科举”所受的煎熬,便决定走一条虽然正当,但是很罕见的道儿,名字叫“终南捷径”。那个道儿大概就是这么着走的:
自己到山中当隐士,差不多八九年,就写一篇倾注了自己八九年来努力出的成果的书,然后想办法让它流传起来,让自己出名。这样做是为了保留一定的自由度和才气,还是相对科举考试的十几年“寒窗苦读”来说要强得多!
终于,李白权衡了利弊之后,还是决定走“终南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