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文学网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精选12篇】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组诗共两首,采用了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思念亲人,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里是编辑给大伙儿收集整理的12篇八月十五夜月的相关范文,仅供借鉴。

《八月十五夜月其二》原文及赏析 篇一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 “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的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译文: 篇二

【其一】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其二】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篇三

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

韩愈唐

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

沙平水息声影绝,一杯相属君当歌。

君歌声酸辞正苦,不能听终泪如雨。

洞庭连天九疑高,蛟龙出没猩鼯号。

十生九死到官所,幽居默默如藏逃。

下床畏蛇食畏药,海气湿蛰熏腥臊。

昨者州前捶大鼓,嗣皇继圣登夔皋。

赦书一日行千里,罪从大辟皆除死。

迁者追回流者还,涤瑕荡垢清朝班。

州家申名使家抑,坎轲只得移荆蛮。

判司卑官不堪说,未免捶楚尘埃间。

同时辈流多上道,天路幽险难追攀。

君歌且休听我歌,我歌今与君殊科: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饮奈明何!

【注释】:

①纤云:微云。

②月舒波:月光舒泻。

③九疑:山名,疑又作嶷。又名苍梧山,在今湖南宁远县南,相传舜葬于此。

④猩鼯:猩猩和大飞鼠。

⑤海气:指潮湿之气。湿蛰:蛰伏于潮湿阴暗之处的蛇虫之类。薰腥臊:散发出腥臊难闻之气。

⑥嗣皇:继承皇位的新皇帝,此指唐宪宗。登:起用。夔皋:夔和皋陶,均为舜帝时代的贤臣。此比喻新皇帝选贤任能。

⑦赦书:宪宗于永贞元年(805)八月初一日即位,初五即颁布赦书,十五日以前即已传到郴州。"日行万里",夸其传达之速。

⑧迁者:被贬官者。流者:被流放者。

⑨移荆蛮:调往江陵任职。

⑩判司:评判一司事务之官,是对诸曹参军的统称。当时张署调任江陵府功曹参军,韩愈任法曹参军,皆属此类卑职小官。

【译文】:

万里无云,银河隐没,夜风阵阵吹拂,明月流泻清波。沙平浪静,万籁寂寂,举杯相劝,听您月下放歌。您的`歌声悲恻酸辛,催人泪下,不忍倾听。洞庭湖水连天,九疑山高峻;蛟龙经常出没,猿鼯吐露哀音。流放到任所,九死一生;孤独地幽居,默默藏身。下床怕有蛇,饮食防中毒;蛰虫湿漉漉,腥臊气薰人。昨日州衙前,鼓声响震天;新君继承皇位,朝廷提拔忠贤。赦令来自京都,日行千里;死刑重罪囚犯,一律从宽。贬职的召回,流放的赦还;荡垢除污,清理朝班。虽蒙州官提名,却遭观察使压制,命运坎坷,只能改调到江陵。佐吏的职位卑微,根本不值一提,奔走劳累,还少不了要挨上官的鞭笞。当初一起受贬的,而今都召回京师,惟独我们俩,道路艰险难以追随。暂停您的悲歌吧,让我用不同的腔调接着吟唱:一年的月色,要数中秋最多。万事全由天定,何必怨恨其他。今宵有酒不饮,怎对得起天上明月!

【赏析】:

韩愈与张署同遭贬谪,命运相同,适逢中秋良夜,身处客馆,举头望月之际,心中感触万分,不能不遣怀于笔端了。此诗笔调近似散文,语言古朴,直陈其事。明写张功曹谪迁赦回经历艰难,实则自述同病相怜的困苦。这种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胸中之愁绪的写法,更能收到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全诗抑扬开阖,波澜曲折,音节多变,韵脚灵活。既雄浑恣肆,又婉转流畅,极富声情。

这首诗表达的是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心情,用“人生由命”的宿命观慰藉友人,并自我解嘲。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篇四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八月十五夜月(其二)》原文及译文 篇五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营。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译文 篇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及译文

唐代: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评析

“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阳(今属湖北)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杜审言之孙。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生活状况有较深的认识。及安禄山军临长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后逃至凤翔,竭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不久出为华州司功参军。旋弃官居秦州,未几,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

晚年举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穷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内容深刻。许多优秀作品,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尤长于律诗;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语言精炼,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诗经》以来注重反映社会现实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古代诗歌艺术的又一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宋以后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唐朝 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译文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评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八月十五夜月其一》原文及赏析 篇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诗意/《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的意思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桂花攀折,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八月十五夜月古诗词鉴赏 篇九

古诗原文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

创作背景

永贞革新失败后,刘禹锡被贬谪到朗州(今湖南常德),桃源县就位于这里。在这里他不免悲凉之感,所以写了许多诗词以排遣愁绪。著名的《竹枝词》《浪淘沙》都写于这一时期。更巧的还有一首《八月十五日夜玩月》是五律,是不是写于桃源就不可知了。

诗文赏析

这首诗共十六句,每四句一韵,每一韵又是一个自然段落。第一段写桃源玩月,有月之景,有玩之情;第二段写八月十五夜色,以月光朗照下的天地山水反衬中秋之月;第三段浪漫畅想,写欲仙之感,由景及情,生发自然;最后一段从畅想中曳回,写日出月落,更就"绝景良时"抒发情感,略出桃源别后,难再重游一意。全诗景物随时而变,情调随景而移,有起伏跌宕之感。

这首诗表面上可以归入游仙诗,把中秋之夜写得如梦如幻。尤其“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一句已� 至于其他欣赏者怎么理解,可以说百人百解。有联系刘禹锡仕宦失意,解释后半部分是以仙宫比喻朝廷,盼望早日回归;也有把前半部分解释为用“寒露坠”代指人生祸福无常,说这是刘禹锡对人生的`感慨之作。也许这种种理解,正好体现了“诗豪”作品多彩的艺术魅力。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原文 篇十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原文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八月十五夜月拼音 篇十一

万古中秋月,今年特地看。

身云同出没,人海各波澜。

独客乾坤老,千军壁垒寒。

巴山吟望处,北斗已阑干。

八月十五夜月原文及赏析 篇十二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原文及赏析

原文:

其一:

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其二: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

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

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

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译文:

其一:

窗外是满月,明镜里也是满月,思乡的情绪如同刀在心头乱割!

辗转流离,家乡越来越远;想要攀折月中桂枝,无奈天空如此远阔!

归去吧!路上的霜露像雪一样洁白,林中栖息的小鸟正梳理着羽毛。

看着那月宫中的兔儿,正在明亮的月光下,悠闲地数着新生白毛。

其二:

圆月慢慢落下巫山深峡,犹自被白帝城衔挂着。

江上雾气沉沉,江浦昏暗,但是车轮一样倾斜的圆月依然把半座楼照得通明。

兵营里士兵的刁斗敲响了催晓的声音,月宫的蟾蜍也自然倾斜。

圆月如同张满的'弓,苍白的魂魄不仅仅照耀汉家营盘。

赏析:

这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此组诗主调应该是悲伤苍凉的。第一首诗前两联睹月兴感,用象征团圆的八月十五的月亮反衬自己飘泊异乡的羁旅愁思。“归心折大刀”说的是吴刚在月宫被罚砍桂花树,杜甫猜想,吴刚也不是情愿砍树,一心想回到人间来。归去之心,竟然折断了砍树的大刀。“蓬”,蓬草,遇风飞转,故叫“飞蓬”。这里诗人用“转蓬”遇风飞转的形象,比喻自己飘泊不定的生活,隐示自己羁旅漂泊的苦味。由景入情,转篷象征漂泊无依的情感,杜甫空有归心只可惜无处还乡的凄凉。“行地远”指诗人自己当时处在偏远的夔州。诗人借此表达了反对战乱的思想。后两联描状中秋夜色,“见羽毛”、“数秋毫”极力写月亮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平息战争,国泰民安。末两句,“直”通“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毫毛,形容月亮的明亮。第一首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第二首诗全诗写景,景中见情。“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描写的月光给人的感觉是苍茫的,悲凉的。“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刁斗声起,让诗人想起离乡戍边的“汉家营”里的士卒,更想到了普天下在战乱中背景离乡的劳苦大众。忧己更忧民,这正表现了杜甫的伟大之处。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