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下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北京喜讯传边寨》赏析通用2篇,仅供借鉴,希望对大家有一些参考价值。
《北京喜讯传边寨》赏析 篇一[摘 要]管弦乐曲《北京喜讯传边寨》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具有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乐曲描绘了当“粉碎”这一消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们欣喜若狂,欢歌载舞,隆重庆祝的情景。
[关键词]管弦乐曲 主题音乐 音乐情绪
《北京喜讯传边寨》,创作于六十年代末期间, 原为郑路写的管乐合奏曲,后郑路与马洪业合作,于1976年12月改为管弦乐曲。当时“”刚刚被粉碎,所以,确切地讲,“北京喜讯”指的就是“粉碎”这一消息。《北京喜讯传边寨》这一作品,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云南苗族和彝族人民粗犷、奔放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追求美好幸福生活的豪情。今天我们再次来欣赏它, 用心去欣赏,用情去体会,仍可感受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一、乐曲整体说明
《北京喜讯传边寨》常常作为外国交响乐团访华的乐曲,可见此曲具有浓郁的中国风格,乐曲的主题音乐就是模仿苗族芦笙的演奏风格,原曲先后七次转调,很好地发挥了交响乐的写作手法。《北京喜讯传边寨》充满神彩,音响画面鲜明而活泼,朴实中独显魅力;全曲风格统一,富于变化,节奏明快,旋律流畅,浓郁的民族音乐风格使音乐显得更加绚丽多彩,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乐曲的精彩之处是2分40秒的主旋律转调,以及长号维妙维肖奏出的模仿牛角号声,从而塑造了一道少数民族性情率直,风貌于天然的风土人情。
二、乐曲结构分析
《北京喜讯传边寨》全曲由四个具有鲜明舞蹈特征风格统一的主题组成,是一首热烈奔放的舞曲。音乐主题取材于苗族和彝族的民间音乐,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色彩赋与了作品鲜明的个性。乐曲的主体部分采用降E大调,4/4拍,结构比较自由,乐曲是多乐段、单乐章结构,由引子、六个乐段、尾声组成。曲式结构也可视为变化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乐曲曲调新颖,节奏明快,通过运用音乐的速度、节奏、力度、节拍、音色等音乐要素来表达情感,塑造音乐形象,使人从不同角度感受和体验音乐情绪及其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三、不同音乐主题情绪上的差异
乐曲开始,在小提琴连续高音区震音的背景上,用圆号开管音出声,后以塞管音奏出模拟“牛角号”的引子。引子好像在森林山谷中的回响,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一幅山寨传来了来自北京的喜讯电波,然后山谷中传出了小伙子们用牛角传递喜讯的号角声,继而传遍了千家万户,人民听到欣喜若狂,跳起了欢庆胜利的舞蹈,展现出一幅炽热的群舞场面。
在强烈而鲜明的舞蹈节奏烘托下,由木管乐器和弦乐器重复演奏出矫健、奔放的第一主题旋律,山寨人民抑制不住喜悦的心情,载歌载舞地狂欢起来。这就是第一乐段“欢腾主题”。热烈、欢快的旋律表达她是人民从四面八方来到广场,为庆祝从北京传来的喜讯跳起了欢快的舞蹈。
继而在一个过渡性的乐段之后,乐曲进入了第二乐段。这是一段轻松、活泼的旋律,和第一乐段欢快、热烈的情绪形成了对比,由两支双簧管领奏与乐队交替地演奏欢快而活泼的彝族舞曲旋律。姑娘们纵情的跳着轻盈、欢乐的舞蹈,脚脖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形象地表现了姑娘们在纵情欢跳和热烈的群舞交替进行的场面。
接着进入第三乐段,在音色、节奏上都发声了变化,在铃鼓的伴奏下,由小提琴奏出一段优美而舒展的旋律。
第四乐段奏出“歌唱主题”,与前面形成鲜明的对比,在轻快的节奏伴奏下,由双簧管在C大调上奏出了具有苗族音乐风格中的独特音降E音。降E音的出现不仅加强了旋律的特色,同时也加强了与原调的联系。当音乐从C大调转到F大调时,长笛、双簧管、小提琴、圆号奏出优美的旋律,旋律具有典型的苗族音乐风格,具有歌唱性,由双簧管领奏,仿佛出现了一位姑娘在独舞、众人述说共同心愿的场景。
第五乐段是“对舞场面”出现两种不同的旋律。第一种用小号演奏(变化再现第一主题),情绪热烈而粗犷,象征小伙子们跳起矫健、剽悍的舞蹈;第二种用小提琴演奏,木琴与弦乐以顿音轻快地奏出由第二主题变奏的旋律,情绪轻快,活泼,在铃鼓的伴奏下,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姑娘们对以性格迥异、轻盈活泼的舞蹈。
第六乐段乐队以宏伟的音响再现了第一乐段的“欢腾主题”,但情绪更加热烈、奔放。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力度渐强,速度渐快,在音乐中加进了锣鼓,使音乐变得更加热烈、奔放,把群众喜庆狂欢的热烈气氛推向高潮。
最后,在尾声中圆号以最强的力度再现了引子中的号角音调,有力地结束了全曲。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热情情绪发展到了顶点。
四、音乐欣赏课时的切入要点
1、以提问导入乐曲欣赏
用问题引导学生聆听音乐,使音乐欣赏更有目的性。听前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提出一些简单的、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边听边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在听音乐前,教师可以提出几个问题,如:这首乐曲是由哪些乐器演奏的?情绪怎样?你听了音乐仿佛看见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带着问题就会听得非常认真。通过提问听音乐,不仅能集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2、学唱乐曲主题,感受音乐情绪
由于音乐的主题是作品的核心,是乐思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欣赏作品前引导学生唱主题,有利于学生把握主题形象,使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辨认主题的重复或变化,充分调动学生的音乐思维。如学唱第1和第4 主题,思考两个主题的音乐情绪是否相同?不同在哪里? 听前先引导学生唱各段的主题,唱会后再欣赏,不仅对主题的出现和变化非常敏感,而且对作品段落的划分也一目了然。接着给学生播放一遍录音,大部分学生能说出可以分成几个乐段,各乐段在旋律、节奏、情绪上的不同点。通过听前唱主题,既培养了学生的视唱能力,又为欣赏作品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随着音乐进入情境,做音乐场景画面联想
联想、即是学生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根据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由于音乐艺术具有抽象性、多解性、模糊性等特点,所以,通过音乐欣赏能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在音响艺术中展开丰富的想象。如欣赏主题音乐色彩:“1主题”有很多人在欢呼跳跃;主题2表现的是轻快活波,像是美丽的姑娘轻盈的舞姿;主题3表现的像是轻快的马蹄声,比主题2更欢快。“4主题”好像是人很少,又感觉好像是女人在跳舞,很妩媚柔和。由此开阔学生的音乐思维,进一步提高审美能力。
4、辨析音乐元素,说出感受
在欣赏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辨析和表达能力。听了音乐,让学生说出各部分的区别与联系,说出对作品的感受等等。让学生分段细赏,引导他们说出各乐段在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色等方面的特点,并说出想象中的音乐形象。如欣赏“ 1主题和尾声”主题乐段,体验节奏、力度在乐曲中的作用 。教师提问:“ 1 主题”在本乐曲中一共出现两次,你能听出两次主题音乐出现有什么不同吗?作曲家为何要作此选择?乐器使用与音乐表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学生作答:“节奏不同”主题1的节奏是X-X- |X-X-|,尾声的节奏是X .X|X-|X.X|X-|。乐曲第一次出现“ 1主题”是以铜管乐为主奏乐,第二次出现主题(尾声)打击乐的节奏发生了变化……节奏的不同、表现出的音乐情绪也不相同。例:第二次出现“主题(尾声 )”,由于打击乐的节奏发生变化,使音乐情绪变得更热烈、欢快。然后通过教师点评总结,使学生由情感欣赏上升到理性欣赏。总之,欣赏教学信息及时得到反馈,更有利于教师及时了解教学目标与教学效果间的差距,不断改进教学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表达能力。
5、打开创造性思维的闸门,创编舞蹈
在教学中,抓住学生喜爱表演、喜欢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聆听音乐后,根据乐曲的主题、情绪所树立的形象,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于动作表演于欣赏之中,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大胆地去创作、去尝试,就会出现几个不同主题所表现的舞蹈形式:如独舞、群舞、一领众和等,使学生在舞蹈中享受美的旋律、美的意境、美的情绪,培养他们的音乐表现力,对他们的创编展示的结果应多多鼓励,采取自评、互评、老师评价的方式,以便挖掘他们潜在的创作能力。
总之,在引导学生欣赏该乐曲时充分考虑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巧妙设计,切实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留给学生充分自由度,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去讨论、去争辩、去实践、去创造。那样,就能大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欣赏水平!
通过赏析,我们从不同角度进一步感受了该曲的音乐情绪,大家在享受缤纷多彩的音乐时,不要忘了它身后那神奇、美妙的音乐要素。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音乐本身韵律的和谐完美,同时还在于它能给人们一个驰骋遐想的空间――《北京喜讯传边寨》正是如此让人听得热血沸腾,耐人寻味!
参考文献
[1]孙继南。中外名曲欣赏[M].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1985
[2] 王盛昌,李保彤。中外名曲赏析[M].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2005
[3] 许顺辛,民通琪。音乐作品欣赏实用教程[M].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2011
《北京喜讯到边寨》教学案例及反思 篇二教学内容:
课文《北京喜讯到边寨》
教学目标:
《北京喜讯到边寨》一文通过艺术活动,使学生感受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及风土人情,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在乐曲欣赏中,让学生感受主题旋律所表达的情感,提高他们对乐曲的分段听辨能力。
教学重点:
1.听辨乐器的音色;
2.体会音乐色彩、速度、力度变化。
3.体验作品所要表达的情境。
教学难点:
在感知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等音乐表现要素的过程中,了解并评价其音乐表现作用。
教学准备:
管弦乐《北京喜讯到边寨》视频资料,边寨风光图片。
教学活动:
1.走进边寨
(1)导入:今天我们将欣赏具有边寨地域风格的音乐《北京喜讯到边寨》,我们先来欣赏一些边寨风光图片,里面有载歌载舞的节日场面。(让学生了解祖国边寨――云南独特的风光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同时把自己通过多渠道收集的信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讨论各地人们欢庆节日的方式)
(2)欣赏《北京喜讯到边寨》:这是一首以苗族、彝族音调为基础改编的曲子。(学生观看完视频资料后即兴发表感想,随后教师进行总结:乐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粉碎“”这一特大喜讯传到祖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边寨时,山寨人民载歌载舞、热烈庆祝的情景。)
2.聆听喜讯
学生通过欣赏活动,感受具有鲜明舞曲特征主题(表现不同的舞蹈场面)的节奏、旋律、情绪特点以及重复手法的表现意义。欣赏音乐的同时,教师全身心地同全体学生一起体会乐曲的情绪变化。(以下为欣赏视频过程中与学生简单交流的内容)
引子:用圆号模仿牛角号的声音,奏出号召性的音乐。(教师表演吹号动作,倾听号的回音,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参与,教师还可以示意学生注意铜管乐器圆号,稍有交响乐欣赏基础的学生,教师是能够在不影响音乐欣赏的同时短时间内与学生交流许多信息的。)
第一段:音乐展现出一幅热闹的群舞场面。其强烈的舞蹈节奏,引出了热情奔放的旋律,这是第一主题。(教师同大家一起表演律动,为了能让学生体会音乐的再现,这个动作应相对固定并与第一主题同时再现。引导学生关注乐曲用哪一段曲调作为结束的,速度和情绪上有什么变化。)
第二段:姑娘们纵情地跳着轻盈、欢快的舞蹈,脚踝上的铃铛哗哗作响,歌声、笑声此起彼伏。这是第二主题。(女性化的动作,轻盈柔美,教师用眼神示意对话般的音乐表现不同的舞蹈场景。)
第三段:由小提琴、中提琴奏出昂扬而流畅的 旋律,这是第三主题。(教师提示注意在弦乐中响起的打击乐器,师生伴以舒展的动作。)
第四段:音乐简短过渡之后乐曲突然轻了下来,双簧管奏出轻快而富有色彩的音调,像一位美丽的姑娘在独舞。这是第四主题。(与木管音乐相适应的起伏更大而优雅的动作,轻盈柔美,更深情,对话般的音乐展示不同的舞姿)
第五段:小号奏出粗犷奔放的旋律,小伙子跳起健美、雄壮的舞蹈。这是第五主题。(矫健、雄姿英发的动作与第四乐段形成对比)
第六段:姑娘们跟小伙子们对以轻快活泼的舞蹈,运用小提琴跳弓的演奏方法,奏出了第六主题。 (欢快,对话般的舞蹈场面)
第七段:牛角号陪衬着第六主题吹起,仿佛在为姑娘们的精彩表演喝彩叫好。(表演长号滑奏的动作,再现主题,更加热烈、奔放)
第八段:乐声辉煌灿烂,把万众欢腾的激动情绪推向高潮。(学指挥彭家鹏的动作,把音乐推向高潮)
3.总结音乐特点
请同学们自由发言听这首歌曲的感受。教师简短归纳作品的审美特征:生动明快,富有舞蹈性;热情洋溢,粗犷奔放;富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和地方色彩。(在以后的艺术活动中,我们将会进一步了解我国民族音乐的丰富多彩。)
课后反思: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打开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地把握学习对象。因此,笔者利用了网络资源,采用将听、看、自由舞蹈、即兴交流艺术感受等艺术活动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理解体验音乐热烈、奔放的情绪,随着第四段音乐中明显进入优美、安详的意境,学生凭敏锐的艺术感受力随舞蹈作柔和舒展,恰当地再现了从万众欢腾共舞场面到独舞再到激昂欢腾的场面的情景。
在整堂课中,学生热情高涨。对听觉有强烈冲击力的欢乐旋律把学生一下子带进热烈的场面:号角划破了寂静,随即鼓乐齐鸣,山寨欢腾了,小伙子跳起了欢快的舞蹈,孩子们看着彭家鹏指挥动作的对比,还读出姑娘们柔曼的舞姿,双簧管柔美女性般的音调与乐队齐奏的对话,把村民欢乐的特写和整个山寨弥漫的喜悦带进了孩子们的心田。
音乐欣赏给学生带来的振奋与作品的内涵与表现形式高度统一分不开。中国古代的“文以载道” 说:“道”不仅是文艺的本质,而且是文艺的内容,“文”仅仅是作为“道”的工具而已。管弦乐曲《北京喜讯到边寨》的标题明确指出了“北京”、“喜讯”、“边寨”等概念。对于这样一个复杂的对象,作为“道”的工具――“文”:音乐的几种手法,首先使用了快的速度、快的发音、强的力度、丰富的配器、强烈的舞蹈性节奏及低紧张度的音响来实现“道”:一种快乐、欢腾的情绪氛围与舞蹈性的场面,使人由“喜讯到来”引起的场景产生联想。“边寨”音乐采用少数民族的特色音调,来使人从中领悟到当前的欢腾场景是发生在与“边寨”有着同样音乐风格的地方。随后的多次欣赏中,学生禁不住随音乐欢乐起舞、笑逐颜开。孩子们正是在“文”与“道”高度统一的艺术作品中,从有限的感性形象认识到作品无限的精神内涵而畅快淋漓的。
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音乐欣赏中学生们敞开心扉,独立感受音乐带来的震撼,敢于创新,敢于展现自我,表现出了新世纪人才具备的素质。虽然舞姿不一定优美专业,但艺术审美所带来的艺术才能与人文素养的和谐发展确实是难能可贵的,教师在教学中正是本着这样的价值取向,鼓励、评价、挖掘学生的闪光处,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走向真善美的世界。♪
(该论文是笔者参与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课题批准号GLA102042)――《农村艺术教师成长型模式研究》的论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