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主流(这里说“主流”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在网上从事纯文学的写作)已经基本褪去了当年的先锋性和实验性,而转回到了通俗文学的这条路上来,这是我说他是“传统文学”的根 《通俗文学的这条路上》精彩片段 的主流”这里说“主流”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人在网上从事纯文学的写作”已经基本褪去了当年的先锋性和实验性,而转回到了通俗文学的这条路上来,这是我说他是“传统文学”的根源所在。
当然,如今绝大多数的非通俗文学,本质上也是“传统文学”。
二者只不过是创作目标、受众群体等存在差异,网络文学里的好作品肯定也是胜过大多数的“传统文学”的。
今天,很多网络文学的写作者鄙视“传统文学”的理由在于传统文学已经没有受众,所以传统文学已死如何如何。
这个说法本身就透露出了其缺乏基本的文学常识的问题。
因为在历史上的大多数时候,面向精英阶层”这里指的是文化上的精英阶层”的文化产品与面向大众的文化产品本就是分离的。
甚至,在大众文化圈层内部,这种文化产品也都是分离的。
什么叫在大众文化圈层内部,文化产品本身也是分离的呢?
比如说,在付费书与免费书的争论中,“起点大神”们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是“起点的书质量高”、“起点的读者品位高,对书有更高的要求”等等。
姑且不论这种理由是否是对的,但这种观念背后已经凸显出了一个问题,即这些作者和读者认为自己的“审美品位”高出那些免费阅读平台的读者一筹。
如果能意识到这种文艺作品的受众分层是天然存在的,那么也就应该注意到从古至今,“雅文学”乃至于整个“雅艺术”的受众范围都是极其有限的。
因为能够欣赏“雅艺术”,不仅意味着要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同时也要有一定的艺术敏感度和对艺术史知识的大致了解,这本就不是普通人所能拥有的条件。
我们也必须要承认的是,在任何时代,优质的教育资源都是极度稀缺的。
因为教育的基础是人,即便是在绝对平均的教育体系下,人的智力水平依然存在差距,人与人的最终成长也会存在差距。
在这个前提下,接受教育条件越好的人,越能够有学习艺术的条件,反之则就只能通过那些大众文艺作品来进行日常的文娱消费。
所以,当年有人问梁启超,为什么现在读经的人这么少。
而梁启超的回答则是,自古至今,读经的人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