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文学网

学作文(优秀9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作文吧,作文是从内部言语向外部言语的过渡,即从经过压缩的简要的、自己能明白的语言,向开展的、具有规范语法结构的、能为他人所理解的外部语言形式的转化。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作文呢?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下面是爱岗的小编帮大家分享的学作文(优秀9篇),仅供参考,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学作文 篇一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体会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写作文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学生在写作文时往往找不到合适的素材,也没有实际的灵感,写出来的句子干巴巴的,导致他们不爱写作文,也没有信心写好作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适当的改变作文教学的方法,想办法让学生喜爱写作文,通过多年的教学总结,笔者有如下几点体会和感悟。希望可以帮助一些在作文教学中存有困惑的人。

1.在作文方法上进行适当的引导

写作的基础一个是生活的积累,另外一个就是阅读的积累,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多读书是学生提高作文水平的基本功课。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不能只看某一个人的作品,要广泛的涉略各种作品,丰富自己的阅读面,扩宽自己的认识和视野。第二,不能只停留在阅读作文书的层面上,作文书只能提供写作文的基本范例,不能丰富学生的写作知识,所以,要适当的让孩子们多多一些文学作品,从名家那里学习写作的技巧,文学作品不要只限于国内的,一些国外的文学作品也可以让孩子们多读,只有多读书才能不断充实自己的内心,才能写出精彩的作文。想要提高作文水平,阅读是很好的方法,因为人们生活的世界毕竟是有限的,通过阅读可以完成素材的积累,也可以得到很多间接地经验,古往今来,很多著名的作家就是依靠阅读来完成自我的丰富。

2.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创作

作文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仅需要依靠阅读,还需要注意平时的写作练习,以及素材的积累,可以试着让学生们练习写日记,日记可以成为学生们平时的创作,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日记是平常生活的再现,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日记的基本要求就是内容上的真实性,时间上的连贯性。通过日记的写作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思维,还可以为学生的作文写作积累一些素材。日记形式的写作训练是在老师的监督下完成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依靠学生的自觉性。如果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日记写的语句通顺,表述完整,那么在写作文的时候也不会有太大的问题。

我们现在的小学作文教学,往往习惯那种单一的思维模式,很容易引导学生走向同一个思考方向,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多元性发展,比如在写“我尊敬的人”这样的题目的作文时,学生就集中的写老师或者父母,缺乏丰富的想象和独创性。作文老师有责任扩展学生的写作思维,让学生们可以在作文写作中更多一点新的角度,新的创意,不要停留在一个固定而僵化的思维方式里,要敢于标新立异。通过日记可以让学生们大胆发挥,生活里的各种感受,各种见闻,并且深入到事物的本质中去。

3.不要总是规定作文的题目

在校学生的作文写作当中,不要总是进行命题作文的练习,要适当的给学生一点自由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和余地。命题作文最制约小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会制约小学生的个性和自由。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爱好也有自己喜欢的文体,所以,每个学生都会喜欢不同的写作题材。通过不一样的表达可以将学生们眼中多姿多彩的世界表现出来,因为写作本身就是一种自由言说的形式。写作文可以再现学生平时的生活和心境,是一种现实生活的反应,但是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加入总是让学深些命题作文,会引起学生的烦腻心理,学生面对他们一点都不感兴趣的话题,会无话可说,就更别说作文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了,而且也难以进行创新化的写作。因此,小学作文课要充分的考虑到不同学生不同的个性,要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特性,要通过不同的作文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通过不同的作文形式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作文方向,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写出自己喜欢并且令人满意的作文出来。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作文形式获得多种自我抒发和自我表达的途径,能够增加学生们写作文的兴趣。

此外,小学生写作文最主要的就是生活中题材,所以,小学作文的教学一定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一定要让学生感觉所写的就是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游戏,自己的兴趣所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深处,去认真细心的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点滴细节,比如要写春游类的话题,就可以适当的带领学生去郊外踏青,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可以带领学生去附近的公园做一次简单的游玩。通过这种学生参与生活的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作文热情,也可以为学生提供现成的写作材料。这样的话,写作文就不会再让学生那么痛苦,反而可以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在老师没有要求的情况下,也会因为有感而发,从而产生写作的愿望。就可以改变过去“要我写”而成为“我要写”的新情况,所以,不仅是作文的写作素材要从生活中去找,作文的命题也要从生活中去挖掘,去创造。

4.要注意给予学生适当的训练

小学生的作文要求达到表述清晰,语句通顺的基本要求,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平时的语文课上多做一点相关的训练,训练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拥有比较强的概括能力,写作时可以把握作文的中心思想。作文老师可以布置一些小型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写作,通过一些仿句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一些扩写的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力,通过情景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注意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可以适当的选择一些比较优秀的作文念给全班同学听,或者推荐到校报上去发表,这样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写作热情。

5.结语

总而言之,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利用多种方式引导,鼓励,相信,在老师的细心帮助下一定会提高作文成绩。

参考文献

[1]张爱华。新课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探索[J].魅力中国

学作文 篇二

传统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其实是很枯燥的。无非就是教师进行题目的设置,学生进行“流水账”形式的记叙,最后一个漂亮的结尾。这样的作文形式显然是既不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成绩,也不利于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培养。那么,什么样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地提高小学作文的教学效率呢?

一、将作文同生活联系起来

我们常说,艺术来源于生活。同样的,写作也来源于生活。对小学生的语文作文教学来说,生活化的语文写作教学形式无疑是最有效也是最具实施性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必须要让学生热爱生活。可以说,生活是最好的写作素材,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探究作文的素材,从生活中不断地感受写作的魅力。试想一下,将自己的所感、所悟记录下来,让片刻的欢笑永恒,是多美的事情。教师就是要将这个道理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能动地去接受写作这件事情,引导学生感受生活之美,从而写出美好的文章,把它当成是一种爱好或者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作业乃至是升学的一个手段。

二、创新作文评价形式

写作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而是通过大量的错误改正和不断的积累逐步成长的。因此,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作文评价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部分,也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创新教

学。创新写作评价机制,就是突破传统教师为学生集体批改作文的评价制度,创新为师生共同评价制、学生互相评价制、学生自我评价制等新式评价制度。采取不同的作文评价制度,让学生从不同的教学方法中汲取作文的养分,从而提高作文的成绩和思想情感的表达,才是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当然,这也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运用体现,对写作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益无害。不断对文章进行理顺,还能让学生充实文章内容,学会运用多种表现手法,使文章更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写作不仅是一种语文学习的高级应用形式,更是一种综合性的创造能力,只有语文综合能力比较好的学生,才能将所悟、所感呈于纸上,做到“我手写我心”。小学语文教师都应该善于总结教学经验,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到写作教学中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让学生的语文学习搭乘着写作的风帆,一路远航。

学作文 篇三

于是我想,若能在高中作文中加入文学调料,不就可以打造出学生爱写、老师爱看的精美作文了吗?

我的“文学调料”制作简单,操作方便。

配方:文学思维+文学语言+文学形象+文学表达技巧

原料来源:经典名著、散文佳作。

过程:把以上原料放在五味生活紫砂锅中,文火精心煲制。

特点:文学味道浓郁芬芳,精神营养丰富怡人。

这便是我针对高中生较为普遍的立意浅显、素材单调、语言平淡、形象苍白等写作问题,设计的读写训练的形象说法。

长期以来,学生作文多是搜肠刮肚,少素材、少真情,缺少一颗活泼心;老师也常是扫描全篇,亮点难寻、共鸣难起,只好打一个保险分。作文成了师生共同的负担。读写训练三步法,通过系统训练,给作文安一颗文学的“心”,让作文变成师生共享的乐事。

第一步:品读经典,含英咀华

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之作,多不胜数。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的理念,为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拓展探索的能力,我大胆选择了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红楼梦》作为阅读材料。谁知调查发现,学生绝大部分不喜欢读《红楼梦》,原因是看不懂。中学阶段不读,以后读的机会更少(除非进入大学学习有关专业)。这是中学语文老师的憾事,也是所有中学生的憾事。为此,我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反复研读《红楼梦》,并参考大量红学资料,办了多期《红楼梦》专题讲座。此举深受学生的欢迎。不少学生告诉我,他们爱看电视剧《红楼梦》,更爱读《红楼梦》原著了;他们也能透过“满纸荒堂言”,解出“其中味”了。推而广之,学生学会了品读《三国演义》《水浒传》《围城》《阿Q正传》等。

品读经典名著,不仅培养了学生爱好文学的兴趣,更拓展了知识面、生活面。就语文素质而言,提高了学生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的鉴赏力。学生初品了正宗的文学味,为自己写有文学味的作文,奠定了基础。

这时的写作训练,以摘录和片段仿写为主,表达方式主要是记叙和描写,初步感知文学魅力。如仿“王熙凤出场”写一段话,仿“宝玉摔玉”写一个人,仿“怡红夜宴”写一个场景,仿“黛玉之死”写“祥林嫂之死”等。以经典作品作参照的仿写,我虽从不敢奢求学生习作的神似,但略具形似,已让我窃喜不已——学生的作文有了淡淡的文学味了。

第二步:品读散文,移花接木

精读、品读经典小说后,我又指导学生品读篇幅较短的现当代散文。如读巴老的《随感录》,感受他说真话的如金品质;读林语堂先生的小品文,感受他对生活的品悟;读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透过道士塔、都江堰、天一阁的描写,感受到作者或失落、或赞美、或敬仰的深沉情怀;读贾平凹的散文,感受到作者对人生世事、沧桑变化的情感态度。

我指导学生进行勾画圈点批注式阅读、交流探究式阅读、诵读式阅读、浏览式阅读。了解美文佳作的体裁特征、选材立意、结构思路、布局谋篇、表现手法、语言风格、思想感情等特点,为写千字美文作准备。这阶段我的读写训练目的是,让学生学习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从散文中汲取人文精华。具体方法是:让学生写与所喜欢的作家的散文同主题、同结构、同语言风格但不同材料的文章。允许学生移花接木——把散文里最喜欢的句子,通过仿写,天衣无缝地用到自己的文章中来,以便让学生自己品尝文有亮句、句有亮词的成功感。我个人以为,这不能说是机械模仿。学书法不也要先临帖吗?

这样,学生就会更认真地品读散文佳作:有的喜欢壮阔雄浑的意境,有的喜欢小桥流水的细腻,有的喜欢高远的立意,有的喜欢雅致的情怀;有的喜欢意蕴深厚的句子,有的喜欢生动形象的句子,有的喜欢气势磅礴的句子……两节语文课,阅读(30分钟)与写作(60分钟)兼有之,可谓高效,这也可以说是小有创新吧。

经过师生的合作与实践,师生都积累了一大笔精神财富,从经典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好书是伟大心灵的富贵血脉”(弥尔顿)。学生的作文立意更深,感情更真挚,结构更严谨,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技巧运用得更好。学生终于可以手捧“亮点”闪烁的作文,品尝自己“大作”中的渐浓的文学味了。

第三步:品读生活,拈花一笑

“我觉得,当书本给我讲到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人物、感情、思想和态度时,似乎是每一本书都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一个不可思议的新世界。”——高尔基

随着读写计划的实施,学生们的阅读量越来越多,感悟生活的能力越来越强,思想越来越深刻,生活与情感体验越来越丰富,写作素材库越来越充实,写作水平越来越高。学生的写作有了自己的个性,自己的感悟,自己的语言,自己的风格;他们记人叙事,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无不自出心裁,得心应手。

学作文 篇四

这是一个男孩的梦,可过程却令人又悲又欢。

何优作一名青年作家,出生在一个中产阶级的家庭里。妈妈历文在医院工作一名白衣天使,现护士长,爸爸何法是一位律师。童年生活里,优作和妈妈的经历相似。历文的名字是爸爸取的,也就是优作的爷爷,这个文的意思不是希望孩子文静,而是文学的意思,可见优作的爷爷希望他的孩子写作。

从小到大,历文都没有见过妈妈,妈妈在生她的那天去世了。就是因为这样,她失去了全部的母爱,而得到了更多的父爱。也因为这样,父亲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历文的身上,童年的那段时光在书堆和父亲的严厉下长大。

学作文 篇五

懵懂的我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文学之路,看到了:一个个文学大师的着作,一个个无名小卒的充满哲理的文章……

纵然我看了那么多的书,却还是难以理解“文学”二字的深刻含义。“文学”是什么?这或许是缠绕一个人一生的问题,很少有人能完全理解其中包含的颠覆世界的哲理……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的认识了“文学”。现在的“文学”庸俗不堪,或许只有在动乱年代的“文学”才算得上真正的“文学”。文学是能让人改变的这里蚊文字,是能让人拯救别人的文字,是能让人放弃一切,不顾一切的文字!历年以来,在“文学”上造诣颇高的人层出不穷,改变别人一生的文章也层出不穷,但真正理解“文学”内涵的又有几个呢?或许只有像鲁迅,托尔斯泰这样不顾名利的人才了解吧……

现在,“文学”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但让我们透过那些漂浮在“文学”上的浮云,看看现在“文学”的本质,庸俗不堪,那些畅销书只是能满足人的欲望而已,真正能改变人,熏陶人,感染人的又有几篇呢?我现在只能期待着能出现一个真正理解“文学”二字的的人文章……

苏州高新区通安中学初一:钱俊超

学作文 篇六

一、语文分析的原则

篇章的语文学分析(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анализтекста)是集语言学、修辞学、文学、诗学于一体的综合性的分析,也就是说,文本的语文学分析是在文化、历史、文学框架内的分析。文学作品的语文学分析原则是:其一,文学语言随着俄语标准语的变化在不断发展;其二,表达层面的结构单位具有信息性。

二、作者形象

文学篇章是介于读者与作者间的一种特殊交流方式,在文本中会直接反映作者的世界观和美学风格。在文本中除了作家、文本、读者外,经常还有一个,就是作者形象。作者和作者形象是有区别的。作者是在现实生活中写作、出版作品的人。通常会有这样的情景,过了一段时间作者不同意自己的观点、表达方式,作品已不属于他自己。读者不知道作者观点的变化,而只是习惯性地认为一个具体的人的观点被反映在文本中。语文学家维诺格拉多夫院士认为,无论哪个作家在自己不同的作品中都会反映各种政治和审美观点。尽管在文学作品中作者所反映的周围世界是直接的、主观的,但是并不完全都是这样。

作家以尽可能的形式表现所看到的周围世界,试图与读者分享自己的感受、思想、感觉。文学作品的建构在于作家对复杂的、多层次性抽象现实的描述。作家在美学接受角度变换词汇,以被描述者个体的名义进行叙述,作者赋予了这个个体道德与心理特征。我们可以称此为作者形象,个体决定最高道德标准,这是不可避免的,由于人类所具有的独特美学特点,人类以此为工具选择美。

文学篇章的作者形象是组织基础,表现在思想美学、语言美学层面。传统的复杂的现实评价美学规范、选择与组织语言手段和言语的应用,这些在文学作品中是紧密相连的。对于分析文学作品的重点在于确定、发现作者形象作为语言个性。可以准确地说,作者建构的艺术是文学现实或言语现实,只有在作者形象作为语言个性的条件下,读者才能理解和接收作者的思想,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在读者的想象中构建作者提出的艺术现实。

作者形象不是简单的言语主体,甚至在文学作品的结构中,通常不提到它。作者形象是一部作品真谛的集中体现。它囊括了人物语言的整个体系,以及人物同作品中叙事者、讲述人(一人或多人)的相互关系。它通过叙事者、讲述者而成为整个作品思想和修辞的焦点,作品整体的核心。作者的态度决定内容的取舍,也决定形式的选择,构成整个作品的灵魂。作者的评价态度升华为作者形象。任何个性鲜明的作家都有与众不同的作者形象。

三、文学篇章作为信息美学整体

文学作品与其他艺术品一样,是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交流手段,是文学大师的言语创作,是相互联系、有目的的组织语言成分形成的复杂体系,这些成分的选择与安排完全取决于作者对世界的认识。作者给文学作品赋予了一定的现实和美学信息。文学作品被理解为介于作家与读者之间的一种与众不同的交流方式。篇章是书面语言,在美学层面反映了作者或主人公的世界观和立场。文学作品是内容与结构的统一。内容是由作者的目的决定的,借助相应的语言单位、语言结构的选择。完整性和交际性是文学作品最明显的特点。文学作品所选用的语言单位、句法结构总会引起读者对作品中反映和叙述的情节产生情感评价。文学作品的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创作出作品后,作品具有独立性。如果把文学言语称为文学作品的现实,那么美学现实只是相对地出现在读者的意识中,是在阅读、思考、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反应。文学作品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暗示性,引起诗学思考。

四、文学篇章的词汇语义结构

任何称名单位都具有内部形式。这种内部形式绝大多数是能产的。词语的内部形式、富有诗意的内容在文学中得以再生,这是一种重要的方法。

在任何一个新文本中词汇都具有新的意义。在小说中,通常大量采用语言素材,对现实的客观描述具有重要意义。这很难传递出语言富有感情和表现力的内容,经常导致知识储备不足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过于天真。这些读者不能凭借语言的外部描段理解和领会社会、哲学、道德和心理的碰撞。文学作品建构的语言表现力层面始于读者对词汇的关注。

文学作品是作家和读者在文学、美学领域共同创造的形象体系,是用艺术的语言,即所谓的形式,表达思想美学内容,这种形式很大程度上影响读者的意识和情感,相对于思想―美学内容,通常称其为文学篇章的语言内容。文学篇章的最小单位词是形象体系构成的元素,词在文学功能中不仅是概念的载体,而且是形象的载体,形象性的保障在于语言的内部形式。言语中的形象不是孤立的,形象的发展在于形象的联合,即由形象性句子建构的,最后形成了统一的形象图景。在日常言语中连不起来的词在文学篇章中形成了统一体,主要在于大多数词具有多义性。

五、文学篇章的结构―句法单位

文学言语与日常言语一样,是合乎逻辑、具有连贯性的语言单位,在复杂句法整体中是动态的扩展的语言段。在美学功能下,研究文学篇章需把文本看做是语言现象,不仅要从词汇―语义的角度分析,而且要从结构―句法的层面,同时不应忘记文本中这两个层面是统一的,把它们区分开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科研目的,分开研究词汇―语义和结构―句法便于更好地理解篇章的形象―动态体系。

在文学片段之间存在各种连接形式。言语切分的唯一目的是在结构层面便于读者理解。篇章切分为单个片段,从不同的角度变发展题。有些篇章采用空格形式,增强交际的未完成性。

结构―语义联系规则的使用取决于作者的立场和想法,使用内部联系和结构成分考虑作者的个性特征,可以分辨出一些文本组织的共性规律,文本言语除间接性外,内部联系具有倾向性的变化。

六、文学言语的类型和形式

俄罗斯标准语是一个符号体系,该体系是依据一定的规则和规范体现的。作家的言语是五花八门的,或许是叙述者言语,或许是故事的参与者,言语中反映了作者的立场,表明是正面的、中性的或者是负面的。言语可以表达出客观性或主观性。文学作品中言语可分为作者言语、讲述者言语、主人公言语等。对于文学研究者来说,明确作者为何、如何使用这样或那样的言语类型是至关重要的,文学作品的言语类型是作家塑造美学世界的表达方式。

口语是最基本的,在口语的基础上发展了其他书面修辞语体。所有这些修辞变体都可在文学作品中使用。但需要附带说明,口语在言语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但不是关键作用。在言语实践中,公文言语、科技言语和政论言语的使用取决于情景、背景。由于口语的无准备性和直接性是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使用的前提。作家运用口语是为了在读者和观众中让鲜活的对话富有想象的余地。

作者言语具有解释说明的特点,在小说篇章中作者言语明显具有预设性,从作者言语中读者可以得到对话人的各种信息。作者的叙述言语更详细地揭示了讨论的主题,讨论者就讨论问题的态度。从作者言语可以了解:讨论在什么情况下进行,判断作者的立场,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文学言语是由作者言语和主人公言语构成的,但这种划分是有条件的,因为原则上这是不同主体的言语,对话和主人公的独白事实上是为了达到作者某种目的的口语副本,运用是为了实现作者的目的、目标,完成具体的任务(情节、形象等)。

七、俄罗斯小说的特点

小说是文学言语的变体。其所叙述的事件不仅具有现实性,而且具有典型性。“人”被全面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因此,文学作品相应反映了人际交往间的社会、道德―心理规范。从文本叙述的现实中可以得到这样或那样一些信息,一些是有意识描写的,而一些是无意识的。散文文本传递出人民生活的信息,既有自然的,又有社会的,可以称其为国情学。在这个意义上,散文反映的信息资源不仅是生活、风俗、传统,而且是精神世界。

参考文献:

[1]Н.М.Шанский.филологический анализ текста,изд.Русское слово,М.2010.

[2]白春仁。文学修辞学。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3.

学作文 篇七

一、听话能力的培养。

听是说的基础,因此,一年级学生刚开学时,我经常讲故事给他们听,世界童话故事了,寓言故事了,成语故事了,不但让他们听到精彩的情节,还能欣赏绝妙的语言。听课文录音,让他们听到流畅的语言,丰富的感情。指导他们认真听《红领巾广播站》和《雨衣石广播站》广播内容,培养他们专心听,仔细想的习惯。上语文课常常把它上成故事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进情感的波动。如上《乌鸦与狐狸》这一课时,我就这样开白:"小朋友,老师今天又给你们带来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从前在一个树林里,有棵大树,树上住着乌鸦,树下的洞里住着狐狸。它们虽然是邻居,但它们并不那么友好,因为狐狸常常骗乌鸦。有一次…..."讲着,讲着,学生的注意力就吸引过来了,说明,我的故事刺激了学生的听觉,从而提高学生听话能力。

二、说话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能力,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思维能力增强了,内部言语的水平会相应提高,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提高了。从学会普通话开始,初步学会用完整的语句回答问题,看图说简单的事,到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及复述指定的课文。学会礼貌用语,说说见闻,这些练习都是为作文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并开展各种活动。每单元的听话训练内容,都认真完整。为了让全部学生都有机会过关,以"金字塔型"的练习方法进行过关。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进行说话。在学校读书月开展的讲故事比赛,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故事,先在班级里讲,再挑选比较突出的学生去参加学生组织的讲故事比赛,让每个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

三、读书能力的培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能把语言中包含的音、意、情、速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吸引读者对它产生强烈兴趣,并从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读是写的基础。通过诵读,阅读各种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语言和词汇量。为此,我们班设立了小小图书角,从一年级开始,用同学们捐的压岁钱,为班级增添书籍。三年来班级的书已积了一大堆,使学生方便看书。书的类型也很多,有《科学幻想篇》、《成语故事》、《童话故事》、《十万个为什么》、《名人故事》、《寓言故事》等等。每学期都要进行诗歌朗诵比赛。上课时,也常常以范读引路,深读共鸣,精读精彩片断。逐渐培养学生自能读书,以适合新世纪所需的人才。现在,很多学生已养成阅读报刊,种类课外书的习惯。我想,在不远的将来,他们一定会体会到:书的海洋,魅力无比。

四、写作能力的培养。

听是说的基础,读是写的基础。听、说、读、写协调发展。如果培养好学生的听话能力,说话能力,那么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大大提高。也让他们多去参加各类活动,让学生了解世界精彩起来,丰富起来。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我就叫学生写日记。那个时候学生识字量,我允许他们用拼音代替,也可请教别人。起先,我也允许他们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逐渐地培养他们写一件事,再是写一件有意义一点的事,然后叫他们写做这件事时,会想到些什么,逐渐培养他们把这件事写具体一些。到现在,学生已经三年级了,还坚持写周周记。从二年级开始,我把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提高到看图写话,在说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把看到的图画,通过自己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三年级除了完成每单元大纲的写作要求外,常常补充仿写课文段落,如按事情发展顺序,按时间顺序,按先总结后分述,按并列段式等,及补充想象作文,如《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假如我是老师》、《假如我长大了》等等,给学生以想象空间,充分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每当作文前,先指导学生说,然后再习作,使学生有话好写,以提高写作兴趣,每次是在自然而然地写作,没有给学生压力,学生就快乐作文。

五、修改能力的培养。

学生自己会修改作文是作文成功的一半。以前是学生写作,老师改作,老师改作,修改作文是教师的事,这不利于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通过学生的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学生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每次作文完了后,鼓励学生来做"小老师",先修改自己的作文,然后批改同学们的作文,前后左右同学都可以相互批改,而且在批改同学的作文时,容易找出对方的错处,使作文写得更加通顺了。

六、评价学生的作文。

学作文 篇八

一、让学生从范文中学“仿”作文,鼓励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消除畏难情绪

“仿”不能机械的模仿,不能照范文生搬硬套,例如,在练习对人物外貌进行写作时,很多同学写出的人物面部特征都是“有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高高的鼻梁、樱桃小嘴、弯弯的柳叶眉、红红的脸蛋”等。难道这世界上真有这么多容貌如此相仿的人物吗?答案是否定的。这就不是“仿”,而是“抄”。这是我们老师在作文教学时不希望看到的现象,但它确实存在。像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因此,老师在教学生写作的过程中不能使学生的思维受到约束,而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思维特点。例如,学习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后,可让学生学习文中在写作中巧妙运用过渡句的特点,仿写了《从教室到西边》。

二、精心设计作文题目,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在作文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甚为重要,有了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会顿生灵感。有了灵感就想,想出框架就写,发现问题就改,偶得佳句就用。这样,"长期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联想,妙手偶得之,一挥而就".久而久之,写作就成了无形压力下的自觉行动。脱离生活的写作是无源之水,脱离学生生活的命题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题目一定要出在学生身边,最能体现学生生活,否则他们会觉得无话可说,无情可诉。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胡编乱造,东拼西凑。现在的学生,生活丰富多彩,接受新鲜事物快,教师必须善于观察他们,熟悉他们,才能命出符合学生口味的题目来,进而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像这样的题目《我熟悉的一个人》就不如换个角度写,把题目改为《你猜猜他是谁?》、《你看看他像谁?》;写《我的××》不如改写成《和××说说心里话》《×× ,您了解我吗?》等等。

三、指导学生广泛阅读,获取大量信息。从而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要提高学生写的能力,必须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每一个人,凭直接经验,对社会的了解总是有限,要积累素材,也不可能样样亲历,这就必须学会多积累间接经验。而获取间接经验的最有效途径便是阅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重要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这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多读的确是一条通向学好写作的成功之路。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多读多写文,只有多写了,作起文章来才能得心应手。.所以平时让学生坚持写日记。

从刚接一个班开始就让他们每天都去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些人、事、景、物,感受到的周围的变化以及从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得到的一些感悟。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步慢慢来。“用我眼看世界,用我手写我心”,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不断提高。

四、开放作文评改方式,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语文教师是学生作文的唯一阅读者和评价者,教师个人主观性特别强,而且往往很不及时,不利于学生对自己作文的正确认识。新《课标》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新《课标》还强调“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我们在习作评改教学实践中将师评、自评、互评相结合,使全体学生参与了评价别人、评价自己和被别人评价的活动,使每一位学生既是评价者,又是被评价者。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通过自我诊断、共赏互评,清楚地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学习别人的长处,使写作能力不断进步。

1.师评。

学生当堂生成的半成品作文,不管是基础较好的,还是基础较差的,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解决效果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对于成批交上来的作文,老师批改要优先于其他作业,因为要尽可能早地、趁学生对此次作文的思维和激情还没消失的时候去跟学生讲评。

2.自评自改。

叶圣陶说:“文章写完之后,最好是念一两遍……要念起来上口,听起来顺耳。”学生作文写好以后,教师不要急于收。可安排早读时间让他们拿出来朗读,让学生运用听觉器官来检查、修改文章。如从感情的强弱、停顿的长短,查看标点符号的使用是否正确;从语言是否畅通,朗读是否上口,查看用词造句是否确切;从内容是否混杂,前后是否重复,查看段落层次是否分明等。通过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提高语感水平,增强写作的自控意识,巩固谋篇布局、谴词造句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3.互评互改。

互评互改是指同学之间依据作文的基本要求,相互边评边改,相互商讨,相互学习,相互启发,扬长避短。这种方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相互了解与合作,共同提高写作、评判与鉴赏水平。教师仍然不能作壁上观,而应成为学生互评互改过程中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最高的公正的评判者。

其任务是:用修改符号指出文中的各种毛病;有鼓励性为主的总结性的评语,提倡有眉批;打上你自己给的等级;签上批改人的名字。

4.因材施评。

学作文 篇九

关键词:中学语文 作文教学 一课一得

平民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一课一得”是启发式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那么作文教学如何做到一课一得呢?我认为平时的训练就应该紧扣《标准》进行,把内容、语言及结构三方面的要求分解成若干个小点,每节课或者每一个阶段落实一个小点的训练。下面就谈谈我指导学生选择记叙文体写作话题作文时,是如何课课落实的。

我每接一届七年级新生都会从话题作文的拟题开始,对学生进行系列作文训练。一般用五课时进行拟题训练。我告诉学生记叙文题目以描述性的语言拟写为好。然后布置学生以“寝室生活”为话题作文,我把学生拟出的较典型的六个题目板书在黑板上,以此为例让学生品析题目的内涵:①《这就是我》、②《今天我值日》、③《我最喜欢的同学》、④《操场上红旗飘扬》、⑤《最难忘的一件事》等。

学生比较后得出结论:题①让同学们重新认识自我, 让大家相互了解;题②让同学们明白自己的一份责任。题③饱含同学之间真诚的情谊;题④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读题⑤则体现出那难忘的一幕已镌刻在自己的记忆里。

我还在学生中开展了精妙歌词、诗句搜集比赛,然后筛选出五百多条意蕴深刻的句子,打印成两张,发给学生朗读、背诵,以便写作时信手拈来。题好才一半文,另外一半得用上近一年半的时间进行训练。仅“内容具体”一项要求我就用了四节课进行训练。

“内容具体”就是要求“言之有物”,别写成“四不像”作文。我着重训练学生如何打开思路选材。打开思路除了仔细审读提示语,从中寻找启发外,一般还可以从时间、空间、因果、对象等四个范畴打开思路。例如:以 “磨练” 为话题写作,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

从时间角度选材,可以把话题放到过去、现在和未来去考虑,也可以放到某一关键时刻或某一特定时间去考虑。曾经经受过的磨练,如七年级刚住校时学习料理自己的生活;现在正在经受的磨练,如早锻炼使自己意志更坚强了;某个时间段经受的磨练,如做卫生委员的一年里,我是如何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的;某一时刻的磨练,如参与了学校德育室《做班主任的得力助手》演讲比赛,我的自信心增强了。

从空间角度选材,可以想到话题所涉及的不同地方、不同领域。不同场所中的磨练,比如自己在家庭中的磨练,或者同学们在学校中的磨练;不同领域中的磨练,比如假期参与卖报纸实践活动,检验了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及心理素质等。

从因果角度选材,可以想到话题的原因和结果。磨练的原因,例如我为什么需要磨练,是生活环境改变了,还是哪方面的能力欠缺需要磨练;磨练的结果,即磨练的收获是什么,比如经过了半年住宿生活,我生活自理能力增强了,还体会到了父母的辛劳,懂得感恩师长了。

从对象角度选材,可以从话题的主体、客体对象入手。第一、写作记叙文一般要求文中有“我”,所以自己是很重要的对象,是重要的资源,因此可以写自己的磨练经历及感受。第二、其它人,包括周围的人,古人,名人。比如爸爸做推销员经受的磨练;同学们军训经受的磨练;越王勾践经受的磨练、刘翔的磨练等。第三、想象中的主人公。比如聪明的一休的磨练;海伦?凯勒的磨练。第四、动物,植物。比如一只小狗的磨练;一株小草的磨练。第五、范畴,概念。比如,一个班级人心涣散,同学之间缺乏合作精神,经过一次体操比赛的磨练,同学关系融洽了等。

以上训练内容我分四节课进行,每节课都有意识地给几个话题,让学生分析后侧重于某一个角度进行习作训练。意在让学生明白:一般说来,话题作文都可以从这四个范畴来打开思路,不过哪一条路上的材料有价值,就选择哪条路走。四次训练结束后,我在做总结时告诉学生这种打开思路的方法同样适合于写命题作文和半命题作文。

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作文教学要想做到一课一得,课外的铺垫也是必须的,因为作文不是坐在教室里写出来的,得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才行。我既是语文老师又担任班主任工作,我就充分利用这个优势,让班级的德育、美育等实践活动为作文教学所用。

我班每周的语文晚自习都是阅读和作文训练时间,写作话题都与他们近几周的活动有关,这些活动有学校组织的,也有我布置的感恩作业。在进行“感情真实”这一要求的训练之前,我布置学生周末回家完成给父母洗脚、洗头发、剪指甲等常规感恩作业,因为感恩教育是我班坚持了近三年的常规德育活动。

一节作文训练课以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我读后很受感动,因为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亲情。任梦洁同学的习作题为《妈妈的微笑》,写的是周六那天,做护士的妈妈下夜班后刚睡着,就有人打电话找妈妈。她轻轻走到妈妈床边,看见妈妈睡得很熟,就没叫醒妈妈,并默默地为妈妈唱了一首自己改编的《摇篮曲》,唱着唱着,妈妈脸上竟然露出了恬静的笑容。母女这么心有灵犀,这就是血浓于水的亲情呀!孩子的孝心上天可鉴,读来怎能不为之动容呢?

同学们的选材非常丰富,有一个同学写的是跟爸爸进行了一次促膝谈心,还有一个同学写的是父母要外出打工了,在车站告别时,自己破天荒地给了父母一个甜美的微笑,省却了父母的几许牵挂。由于有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所以这节课的作文训练非常成功,真正做到了一课一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