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谜底】
《人面不知何处去,一梦百年不足醒》写出了三部曲的故事梗概,把三部曲串起来,反映了一个家族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的桃源梦。并强调说明《人面桃花》成功的悬念设置,最大的优点,写作的臆想,把读者也带入“梦”中,不舍得梦醒。
作家格非,是我喜欢的当代作家之一。
他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酝酿构思、直至2011年始完成的“江南三部曲”,我最先接触的是收官之作《春尽江南》。犹记得那是2014年十月至省城考完执业药师后在火车站候车,无聊,便在候车厅的书摊买了一本小说杂志,上面有格非老师的《春尽江南》,还有红柯老师的《生命树》。
都是我喜欢的作品。不过,当时喜欢后者更多一些。尽管如此,看作品介绍说三部曲第一部是《人面桃花》,第二部是《山河入梦》,两个名字都有些吸引人,尤其是“人面桃花”,不由人不念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遂网购一套。却因整理稿子,又被十部四百多万字的《你在高原》纠缠,直至猴年伊始,才捡起来。捡得有些晚了。不过,好歹是捡起来了。
先说依稀记得的《春尽江南》。故事起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重点是本世纪初的一两年。主人公是诗人谭端午和最初崇拜诗人的女青年李秀蓉、后来改名换姓的宠家玉这一对渐入中年的夫妻。故事跨度改革开放初期直至经济飞速发展时期,无论是现实的社会,还是不可捉摸的人的内心,都经历了一场不可控制、不可预知的剧变。诗歌,往往代言着精神的自由、灵魂的诉求,代言着曲高和寡,创作诗歌的诗人及其创作的诗歌,在那样一个风起云涌、对物质的狂热远大于一切的年代,面临的会是什么不言而喻。随波逐流的不甘不屑,挣扎抗争的苍白无力,内心的困惑、迷茫、颓废、沮丧、隐痛……全裹在漩涡式的作品中。读之后,有些压抑,有些憋闷,觉得那些就是我们活生生的生活——正因为是活生生的生活,又不愿直视,不愿看到血淋淋的内心,不愿感受如蚁噬咬的疼痛。这或许也是自己没有特别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
这次捡起是按顺序的。《人面桃花》讲述的是清末民国初年,官宦小姐陆秀米是怎样一步步走上革命的道路的,在陆秀米的身上,承载着其父亲陆侃的桃花源梦想,其情人张季元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山河入梦》的故事则发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角是陆秀米的儿子谭功达。谭功达作为梅城县的县长,把梅城当成了他心目中的桃花源,他一生不过也是承继了血缘的奇妙影响,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大同世界梦而痴心不改、痴心不悔。
把三部串起来,(父亲陆侃)——陆秀米——儿子谭功达——孙子谭端午,一个家族近百年的历史,近百年的桃源梦!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魏晋始起的桃源梦,其实根植于每一个黄皮肤黑眼睛的华夏子孙心中,或许浮得浅,或许隐得深。机缘巧合,就触动了机关,梦与现实,现实与梦,傻傻分不清,痴痴梦不醒。正因为我们心里有了那样一个并不确切的桃源梦,故而,与桃源有关的作品,亦深合人心。
只是又有些不同。
《山河入梦》的故事局限于上世纪建国初年及至风暴来临前夕那段有梦想却没有诗意的特殊时期,所以作品更平,语言更实,少了雅,少了空灵。姚佩佩其实就是陆秀米的翻版和延续,不同的是,陆秀米走上革命者的道路,虽然被捕,却逢上辛亥革命封建王朝彻底崩覆,所以得以从监牢放出,过上了禁言、伺弄花草的日子,最后成为普济人人皆知的英雄;而姚佩佩一夜之间变成孤儿,又被迫反击杀死奸污她的当权者,于一夜之间变成逃犯,最后被枪杀。相同的是,她们娇好的容貌,最初的懵懂,对爱情的憧憬,命运转折的巧合,对强势的抗争和决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们的灵魂是相通的。谭功达与姚佩佩的爱,爱得绝望,爱得让人疼到骨髓,这可能是我喜欢《山河入梦》的原因之一。
《人面桃花》的故事发生在封建王朝瓦崩前夕。作品更多地继承了古典文学的厚实、优雅和从容,在很大程度上模仿了《红楼梦》,无论是语言风格,还是内在韵律,还是所表达的渴求。作品开头即写迷恋桃花源的陆秀米的父亲陆侃离家出走,读来总让人有似曾相识之感,不由想起《红楼梦》开头甄士隐和疯道人边唱歌边渐行渐远的情景。而张季元叩击“忘忧釜”,陆秀米由声音中听到了“仿佛尘世之外还有一个洁净的所在”,恍惚中觉得自己好像一片羽毛飘忽在空中,最后落到一处荒坟上,这一处又与《红楼梦》里的太虚幻境相似,勾勒了整部作品的走向和人物命运的落脚点。还有书中多处的古词、对话,不是场景与《红楼梦》相似,就是内容由《红楼梦》演化而来。就是那虚设出来的桃花源“花家舍”,何尝不是现实中的“大观园”?三部中最喜欢《人面桃花》,大有爱屋及乌之嫌。抛开这个不谈,《人面桃花》成功的悬念设置,众多的留白给人以充足的想象空间,这是最大的优点,加上典雅的文字和不疾不徐的述说,更是合了胃口。
出彩的,还有众多意象的设置。
在《人面桃花》里,桃花除了指张季元与陆秀米等人的爱情,更指陆侃、张季元、陆秀米、王元澄等人心中的桃花源、大同世界;陆秀米钟爱的梅花,指像她一样的革命党人独傲风雪、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气节和品质;陆侃离家出走时对陆秀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普济要下雨了,这雨,既指现实的暴风雨,又指即将到来的革命风雨,他试图找一把遮风雨的伞,结果从鸡窝旁寻到的伞已被虫蛀得千疮百孔,这伞既指现实中真正的伞,又指风雨飘摇中的封建王朝,撑开后只剩下伞骨的伞,岂能遮风蔽雨?暴风雨来临,又岂是破伞能遮挡得住的?除此之外,还有反复提到的“金蝉”,那又是指代的什么呢?
在《山河入梦》里,用得最多的意象即是紫云英。紫云英是高麻子从花家舍带回普济的,“当时我也是看着这花惹人怜爱,带回来种着玩的,没想到它却救了一村人的性命。”“你可别小看这小花小草,生命力极强。”“这玩意儿,猪能吃,牛能吃,人也能吃,而且味道还不错呢。”姚佩佩心心念之的也是紫云英。谭功达弥留之际朦胧中听到早已死去的佩佩对他说:“遍地都是紫云英的花朵,它们永不凋谢。”这里的紫云英,既指姚佩佩、谭功达之间美好、曲折又无望的爱情,又指坚强又卑贱、被命运捉弄的姚佩佩等普通女性,更指对现实的桃花源的渴盼,对美好梦想不灭的坚守。
而遍布三部曲的则是关于“江南”的种种意象。比如花家舍的湖心小岛,陆秀米在出嫁之时被土匪掳到了这个小岛,遭到肉体直至精神的蹂躏;而六十多年后,陆秀米之子谭功达县长之职被免,作为巡视员来到花家舍,居住之地正是湖心小岛。而这湖心小岛上,葬着隐士焦先,又是总揽把王观澄死后给陆秀米托梦之所,还是花家舍公社创建人郭从年隐修之地。如此的湖心小岛,无不暗指人的内心是一座被水围困的小岛,是孤独苦寂的所在。
再比如陆家的阁楼。阁楼,当是江南的特色之一。疯了的陆侃烧了阁楼,陆秀米母亲又找人来重修阁楼,把丈夫陆侃重新安置进阁楼,陆侃倒是从疯中清醒,却离家出走不知所踪;继而住进阁楼的革命党人张季元,革命遇挫不知具体缘由惨死;爱恋张季元的陆秀米读了张季元的日记,住进阁楼,发疯,最后靠肉体的疼痛唤醒疯狂的精神,走上革命的道路,却革命失败,失去众多亲人、同志;到了六十多年后,逃亡的姚佩佩躲进阁楼,却在阁楼被抓继而被枪决……这里的阁楼,似乎都暗指了一条通向悲剧命运的道路。
至于《春尽江南》,到底是离初读的时间有些久了,除了故事梗概,别的记得不清了。
不过,最喜欢的第一部《人面桃花》,却是记忆深刻,一个个场景,一个个人物,一段段话语,经常性地浮现在脑海里,久久不去。我想,我也是在做梦了。
你看,《人面桃花》一开头,格非老师就这样写道:
“父亲从楼上下来了。
“他手里提着一只白藤箱,胳膊上挂着枣木手杖,顺着阁楼的石阶,一步步走到院中。正是麦收时分,庭院闲寂。寒食时插在门上的杨柳和松枝,已经被太阳晒得干瘪。石山边的一簇西府海棠,也已花败叶茂,落地的残花久未洒扫,被风吹得满地都是。”
……
不信你不迷恋,不信你不做梦,不信你舍得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