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平凡的日常里,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接触过作文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本文是一米范文www.1mi.net小编给家人们整编的12篇曹刿论战的相关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篇一关键词: 文言虚词引申义语法意义
文言虚词是与文言实词相对而言的。与实词相比,文言虚词的数量不多,但却很难把握。学生在学习文言虚词时常犯这几种毛病:死记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孤立地理解虚词;只从结构形式取义;不顾文言句式特点而硬性翻译;以今律古。鉴于此,学生在文言虚词的学习中要抓五个“着眼”。
一、着眼虚词变化发展,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
学生应针对多数虚词都是由实词演变而来的特点,着眼虚词的变化发展,由较实在的意义入手把握它虚化了的引申义。
以介词“以”为例,它的基本义是“用”,如《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由具体的“用”可引申为“用什么身份”、“用什么事物”,前者如“以资政殿学士行”,后者如“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以引申为“把”,将宾语提前,如“秦王不以城予赵”;可以引申为“凭借”,如“以勇气闻于诸侯”,由“凭借”还可以引申为“因为”,如“时曹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可以引申为“按照”,如“余船依次俱进”。
二、着眼句意文意,联系虚词前后文,把握它的语法意义
学生应本着“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原则,联系虚词前后文来理解它的语法意义。以“乃”字为例。
1.夫秦强而赵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隆中对》
3.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4.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左忠毅公逸事》)
联系这四句“乃”字的前后文意看,它所表达的意义不一样。例1前三句与后句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乃”只能是“竟”、“却”。例2“凡三往”是条件,“见”是结果,“乃”应是“才”。例3先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认识,才接着发生“见”的行动,“乃”表示时间相承,宜译作“就”。例4由于“目不可开”才有“奋臂”的行动,“乃”表示前后动作相继进行,可译作“于是”。
又如“曾”。它是用来加强语气的情态副词,在《论语・先进》“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中,“曾”应译为“竟”,“曾由与求之问”意思是“哪知道竟是问仲由和冉求的事”。高一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把《触龙说赵太后》中“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的“曾不能疾走”译为“竟不能快跑”这就欠妥了。这里的“曾不能”宜译作“一点也不能”,如此才能与“老臣病足”的意义相连。而《愚公移山》中“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则应译为“连山上一根草木都毁不了”。尽管这三句中的“曾”都是表示加强语气的副词,但在不同的语境中它所表示的情态不一样,只有选择现代汉语中适当的词或短语才能把它的语法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着眼虚词内涵,把握它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法意义
学生应着眼虚词内涵,从相同结构的相同虚词来把握它所表达的不同的语法意义。
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和“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两句,其中“北门之管”与“魁父之丘”的“之”字都用于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其结构形式完全相同,可“之”字所表达的语法意义则完全不同。“北门”与“管”是领属关系,“之”字应译为“的”;而“丘”是小山,“魁父”是这座小山的名称,“之”字在这里表示它们是同位关系,“魁父之丘”只能译作“像魁父那样的小山”。
四、着眼文言句式特点,把握它的意义和作用
对有些文言虚词学生要用学过的语法知识把握它的意义与作用,翻译时或补或删。
例如译“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为“齐国将军田忌好好地客气地接待他”,把“而”字理解为“善”与“客待之”的连词,译意不通顺。人教版《教学参考书》认为“客”是“门客”,这里用作动词,也欠妥。“客”若是动词,“待”也是动词,两个动词连用表示什么?其实,这句话是文言文常见的省略句,是“齐将田忌善(之而(以客待之”的省略。“善”省略宾语“之”(代孙膑,“客”前省略介词“以”,“以客”介宾短语作“待”的状语。这句话应翻译为“齐国将军田忌认为他有才能就用对待宾客的礼节接待他”。
有的虚词在句中无意义,现代汉语又无适当虚词对译,就可去掉它。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中的“之”,它既不是结构助词表示领属关系、同位关系或宾语前置,又不是用于主谓之间表示化句子为短语,而是表示说话时的一种委婉语气,现代汉语里没有与之对应的虚词,可以去掉它不译。高中语文《教学参考书》(人教版译“公之视”为“诸位看”是恰当的、正确的。“公之视”译作“诸位看”、“你们看”,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独立短语。
五、着眼古今虚词比较,把握它们的差异
学生应着眼比较,对一些双音节词,要把握其古今的差异。
“然而、可以、所以、虽然、因而、因为、于是”等,在古汉语里都是两个词,其意义与用法都与现代汉语大不相同。以“然而”为例。它在现代汉语里是用来连接分句、句群甚至段落的转折连词;而文言“然而”的“然”是指示代词“如此”,“而”是转折连词“可是”。《过秦论》中“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人教版《教学参考书》把“然而”留下不译,高一语文《教师教学用书》(人教版把“然而”译作“可是”,它们都淡化了“然”字在句中承接上文将陈涉“之位”、“之众”、“深谋远虑”与齐楚九国相对比的作用。此句应译为“尽管如此,可是成功与失败发生了不同的变化,功业恰恰呈现出相反的情况”。再以“可以”为例。在现代汉语中它是个能愿动词,而文言“可以”则有三种用法:1.“可”是能愿动词“可以”,“以”是介词,可译为“拿、用、因”,它后面往往省略了宾语“之”。2.“可以”等于“可与”。3.“可以”的“以”虚化为衬字,这种“可以”与现代汉语相同。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文言虚词不可忽视,只有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抓住这五方面的内容特点,理解其意义,学生才能选择恰当的词或短语把文言虚词的语法意义准确地表达出来。只有这样,文言虚词才能发挥其独有的、必不可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教师教学用书》.
校本工作计划 篇二一、指导思想
以“备好课、上好课、评好课、命好题、育好人”为目标,以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为重点,立足学校实际,面向全体教师,围绕有效教育教学,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素质。让教师在浓厚的校本研训氛围中磨砺自我,快乐成长,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够适应新时期教育要求的学习型、创新型教师队伍,实现“为教师的发展引航,为学生的成长奠基”的办学目标。
二、培训目标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加强师德建设,优化知识结构,聚焦课堂,直面问题,增强教师创新精神和执教能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
2、在永嘉县教师进修学校的指导下,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全面提高校本培训的质量和效益。
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坚持“教学做合一”,围绕教育教学工作,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按需施教,讲求实效,学用一致,因地制宜,多途径多形式开展校本培训。
4、以教师发展为本,调动教师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注重差异,突出个性,满足教师发展需要。
5、注重资源整合,加强教学、科研、培训的有机**;注重校际合作与交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
6、建立配套**,完善激励机制,逐步实现校本培训规范化与特色化发展。
三、培训措施
(一)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树良好教师职业形象。
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深入推进“做人民满意教师”师德建设月活动,把“敬业、爱生、责任”作为教育工作者的主旋律,用职业道德标准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提升教师的职业形象。
继续完善千石小学师德师风评价考核办法,将教师的师德师风考核与评优晋升相结合,与绩效考核挂钩。
(二)强化教师基本功训练,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本学期重点抓教师基本功。5月份结合**青年节举行青年教师“练就技能、成就梦想”基本功比赛活动。
提高教师信息技术水平。由信息技术教师结合录播室使用、语音室的使用、电子白板的使用等等制定培训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培训。
提高教师阅读实效。将全体教师的业务学习与《新课程标准》学习有机结合,继续开展读名著、品经典活动,每学期至少阅读一本教育专著并撰写一篇质量佳的读后感。学校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教师读书交流活动,
(三)优化教师教研、科研工作,提高教师驾驭课堂能力。
立足课堂教学,开展系列活动,促进教师自我成长。
学校对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各教研组集体备课推行“自备、说课、改课、反思”四步模式;日常教学推行“六要”,即备课要“透”、教学要“活”、对象要“全”、学法要“细”、评价要“勤”、反思要“实”;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提倡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四个点”,即一个兴趣点,一个互动点,一个思考点,一个创新点,以此推动课堂教学过程的优化。力争通过多种形式使教师们的“公开课上层次、常态课上水平”。
研训一体,课题拉动,提高校本培训的时效性。坚持课题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与教师的学习培训相结合、与常规性教研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努力在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上下功夫,同时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进行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研究与实践。各学科分别围绕承担的县级以上课题**专题研讨会,每位教师要精读文章,撰写论文、案例或反思,并结集成册。
本学期**教师外出听课学习,根据崂山区教体局和教师进修学校安排的各项活动,派教师远赴省内外听课学习,博采众家之长,提高教学水平。
(四)启动名师工程、抓好青蓝工程,促进名师、骨干教师快速成长。
加快青年教师的培养。推动学校的“青蓝工程”,努力做到****跟上听,师傅经常听,听后及时评课,跟踪再听,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举行青年教师赛教课。从备课—研课—导课——磨课—评课每位师傅要全程参与,通过任务驱动、跟踪指导、平台展示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步伐。
启动学校名师培养工程,充分发挥学校现有的市、区教学能手的作用,带动骨干教师成长,优化学校学科结构。
积极选派校级名师、校级骨干教师外出培训,为学校教研有效开展、名师的成长提供平台。
四、培训内容
校本培训内容分“规定内容”和“自定内容”两部分。
(一)校本培训“规定内容”
专业精神。大力弘扬“敬业、爱生、奉献”的师德风尚,贯彻执行新修订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开展**思想和师德修养教育,教育**和法规教育,**教师学习先进教师的经验,树立科学教育观、教学观、人才观。
专业知识与技能。围绕教学基本环节、基本能力和基本技能,针对教师实际,学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拓宽和更新专业知识,以课堂教学问题为突破口,训练教育教学技能,研讨教育教学方法,交流**经验,扎实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
专题培训。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德育、教科研、信息技术、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培训。
(二)校本培训“自定内容”
除校本培训“规定内容”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本学年举行“新经典诵读”校本培训活动。
五、培训形式
自主学习。**教师自学,摘抄读书笔记,交流研讨。学校对布置的自学任务,进行检查和考核。
专题讲座。结合教育热点和教学实际,针对学校共性问题,以学校**和骨干教师为主举办专题讲座。
小组研讨。以教研组、备课组为单位,通过教研活动、、集体备课等形式,定期交流学习体会,研讨教学经验,共同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观摩。继续**好学科组内的听评课活动,定期举办说课、评课、公开课、观摩课活动,增强教学观摩的实效。
课题带动。加强课题的选择、设计和研究,主动参与课题的研究并接受相应的培训和指导,从而不断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开展科研活动的兴趣和能力。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篇三一、了解写作背景,正确把握文意 任何故事的发生都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对于这些知识的了解,能帮助学员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掌握文章所要表达的中心。例如:《曹刿论战》讲述的是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的故事,要想学好这篇文章,就要了解当时的背景。首先我们要让学员知道春秋时代的有关内容,其次要了解这次战争发生的前因后果。通过搜集整理我们知道了:这场战争发生在春秋时代两个邻国――齐与鲁之间,齐强鲁弱,齐大鲁小。战争的导火线是齐国的内乱,齐襄公被杀,齐桓公继位,他立即攻打鲁国,迫使鲁国杀死其弟公子纠,但还不罢休,在鲁庄公十年又出兵攻打鲁国,故事大概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展开的。故事的结局是鲁国在曹刿的出色指挥下,在长勺把强大的齐国打败了。了解了这些,学员才能知道鲁国当时面临的形式,才能知道“长勺之战”这个以弱胜强的战例对鲁国的重大意义,才会了解战争胜败的关键。
二、要掌握阅读文言文合理的方法和步骤
1、反复朗读全文,了解概貌。
对于文言文的学习,我们首先要反复通读,在熟悉全文的基础上直接感受文章内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嘛!对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扫除字词障碍;②断清句子层意;③按照标点符号朗读;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来,以便在剩下的时间中查阅解释。
2、在通读的基础上疏通文本、读懂意义。
文言文距现在的时间很久远,有不少字词的意义、句子的用法也与现代词句的用法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学员在阅读古代文章时要想很准确地疏通原文,既忠于原文、字通句顺、没有语病,又能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正确把握文意,并能做出初步的分析和评价,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综合分析能力。
(1)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章的基础知识。比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此句中的“牺牲”是指猪、牛、羊等,“加”是“虚报”,“信”是“实情”。
它们的意义都与现代汉语的意思有所不同,只有把握了这些不同点,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
(2)掌握广泛的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如《出师表》中:“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要想理解此句的内蕴,必须知道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格局以及白帝城托孤的那一段历史。
(3)在疏通的时候,要注意把省略的成分补上,把倒装的句子顺过来;遵循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对于不需要翻译的不要勉强翻译,比如国名、地名、人名、帝号、年号、器物号等等。对此,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①掌握通假字在文中的运用;②掌握词性的活用现象,即名词活用作动词,形容词、动词的意动、使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③掌握古今异义;④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各种用法;⑤掌握一些特殊句式的用法;⑥掌握一词多义的现象。这些是学习文言文较难的一点,只有正确地把握文本的整体内容,才能依据词的多个选项来选择它恰当的意义。例如《公输》中的句子:“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此处的“然”在文言文中大概有“语气词”、“这样”、“然而、可是”等意思。“为”有“替、给”、“做、是”、“表疑问”、“呢”等含义。只有通过上下文的连贯才能准确地翻译这个句子,即:“好呀!虽然这样,公输盘替我造好了云梯,(我)一定要攻打宋国。”
三、精讲分析,把握作者的写作目的
对于文章要认真分析:对于叙事的要了解叙事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旨;对于写人的要把握人物形象和性格;对于写物的要了解物的特点等。要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领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掌握语言艺术及写作风格,并作出符合文意的评价。
四、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拓宽学员的知识视野
校本工作计划 篇四一、指导思想
XX年下半年,以《国家中长期教育**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按照教育局、学区提出的有关目标和要求,结合校长室的工作要点,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教学工作,以加强和规范教学常规工作为主线,认真学习新课标(XX版),以深化初中课程**为重点,强化规范意识,增强质量意识,注重校本教研,倡导有效教学,优化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学习方式,壮大学科骨干教师群体,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二、工作措施
(一)严格教学管理,狠抓教学常规落实
1.强化教学法规意识,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足课程,上足课时。严格执行“三表”(课程表、作息时间表、课外活动安排表),全面实施“三课工程”(课程、课堂、课外)。
2.加强课堂教学的督导、调研工作。
3.重视学生的学习常规教育,学习、生活习惯的培养。
4.认真执行学生减负“新六条”的规定。
(二)加强教科研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工作实效性和教师专业水平
1.抓好教研组建设。各教研组要切实履行职责,制定好教研活动计划,有序地开展教学研讨活动,不断更新、完善教研组。教研组活动主题突出,注重教研实效,营造浓厚的教研气氛,逐步形成一个中心(以教师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为中心),实现两个转变(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达到三个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提高、教研水平和科研能力的提高)。学期末根据教研情况,评比优秀教研组,进行奖励。
2.规范教学过程管理。根据“市教学规范化达标”要求,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与层面加以体现,并在规范的基础上求有效,把常规要求落实到位,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上下齐心,力争在本学期通过市教学规范达标复评。从而进一步规范我校的办学行为。端正教师的教学思想。
3.结合优质课、汇报课,公开课等形式,开展“鉴赏、诊断、会诊”等形式的有效课堂教学课例研究。
4.开展校级间的教**谊活动。
通过校级间的教**谊活动等形式,为青年教师搭建平台,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5、**本校教师初中“**百课”教学设计评比推选活动。
(三)加强学业质量检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做好各类检测研究和指导,增强考试评价的前瞻性
首先,XX年学业考试质量分析工作,发挥评价的教学导向作用,其次,抓好期中期末各类测试,同时做好平时成绩的评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进行质量分析。期末做好各门学科的考核,客观、公正、发展地评价每一位学生。
2.做好本学期两次月考工作。
3.开展学生竞赛。尝试开展“小文学家、小数学家、小科学家”的相关培训活动,开展学科竞赛活动,进一步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发现和培养一批学科学习方面有所长的学生,让更多的学生脱颖而出。**本校学生参加学区九年级四科综合测试、九年级数学竞赛和八年级科学竞赛等等。
4.关注学生差异。尤其是关注后20%学生的发展。教师制定“培优辅差”计划,特别是加强弱势群体的培养与转化工作。要承认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因人而异,落实“培优辅差”措施,不拘一格,培养人才,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5.做好县八年级语文、科学学业质量合格率监测模拟考试工作。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篇五讲一些重点词的意义时,一般可以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篇目中的同一词的意义。例如,笔者曾教贾谊《论积贮疏》中“卒然边境有急”的“卒”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五万兵难卒合”的“卒”字的意义;讲“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一句中的“靡”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曹刿论战》中“望其旗靡”的“靡”字的意义;讲“蹶”字时,就引导学生回忆《赤壁之战》中“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的“蹶”字的意义。这样新旧联系,让学生既巩固了已学过的知识,又掌握了一个词新出现的意义。
二、归纳辨析,系统记忆
一词多义,是古今汉语都存在的现象,但在文言文中尤其突出,可以说一词多义是文言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笔者在讲授文言词意时,不是孤零零地一个个单独摆下,而是在出现了几个意义后就进行归纳,引导学生去辨析。如学习了《信陵君窃符救赵》,就对“伐”字的意义进行归纳。(1)坎坎伐檀兮(砍伐);(2)命子封帅军二百乘以伐京(进攻);(3)口诛笔伐(声讨);(4)此五霸之伐也(功劳)。学习《阿房宫赋》后,就对“可怜”的词义进行归纳。(1)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2)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可爱);(3)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把学过的这些文言词义,归纳总结,让学生一一去辨析,使他们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并牢牢地印在脑子里。文言词语积累多了,日后读文言文时,就可以根据上下文对一个词的词义作出准确的判断,达到执一驭万的目的。
三、追根溯源,学习成语
我们阅读报刊、文章,常常遇到一些成语,它是人们经常引用的一种古语。有些从字面看不可理解,必须知道它的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这就是追根溯源。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对“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完璧归赵”等成语的原义和出处就了解了。学习《鸿门宴》,对“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秋毫无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竖子不足与谋”、“劳苦功高”等成语的内涵也就清楚了。这些,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学习并掌握,吸取古代语言的精华。还有一些成语的字义仍保持着古义,在讲解文言词义时就要加以联系。如学习《鸿门宴》中“亡去不义”的“去”字时,说明“去”就是“离开”的意思,今天有成语“何去何从”(离开哪里?走向哪里?),学习“持剑盾步走”的“走”字时是“跑”的意思,今天有成语“走马观花”(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这种联系,既加深了学生对一些文言词语的理解,又丰富了词汇积累,为他们阅读和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年级国庆感悟作文 篇六六十一年沧桑,六十一年磨难,六十一年的艰苦,祖国啊!一年又一年,我们从世界的低谷重返高峰。祖国,你历尽了千辛历尽了万苦,我们终于迎来了一丝温暖的春风,啊,祖*亲,我深情地告诉您——您六十一岁了!
六十一年的华诞,给了我许许多多的想象,虽然我未亲身经历过六十一年前祖国的那段沧桑**,但我在电视里也可以感受到以前的生活是多么的艰苦,多么的困难,以前的科技是多么的落后、稀少。**开放前频频战乱,令许多人民掉入水深火热之中……
我们忘不了园明园的火光,忘不了扣在每个*人头上的“*”的帽子,更忘不了公园门口“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忘不了南京三十万同胞的鲜血染红了长江。忘不了这痛苦的许许多多……然而*人民永远也不会被压垮,我们会重新***!
我们以前也参加过奥运会,但是连半决赛都进不了,给外国人捉住了笑柄,还给我们*运动员在**上画了个漫画——我们*的运动员一起捧着一个大鸭蛋,真是有辱国家。
虽然外国人说我们*人是*,但是事实胜于雄辩,六十多年后的今天,就让洋**和山姆大叔他们看看,我们的祖国是多么的`美丽,多么的强大,一步一步地走向胜利彼岸。要他们知道我们*人是一把不能熄灭的火焰。虽然以前这把火焰曾衰落过,但是,勤劳的*人民会重新把它点燃。
啊,祖国!我们十三亿人民就像您的孩子,我们会带您走向世界的巅峰,走向辉煌!
室内设计实习心得体会总结 篇七从学校到社会的大环境的转变,身边接触的人也完全换了角色,老师变成老板,同学变成同事,相处之道完全不同。在这巨大的转变中,我们可能彷徨,迷茫,无法马上适应新的环境。我们也许看不惯企业之间残酷的竞争,无法忍受同事之间漠不关心的眼神和言语。很多时候觉得自己没有受到**重用,所干的只是一些无关重要的杂活,自己的提议或工作不能得到老板的肯定。做不出成绩时,会有来自各方面的压力,老板的眼色同事的嘲讽。而在学校,有同学老师的默默关心和**,每日只是上上课,很轻松。常言道:工作一两年胜过十多年的读书一个月的实习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我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关于做人,做事,做学问。
通过实习主要是为我们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以后立足增添了一块基石。这次实习丰富了我在预算这方面的知识,使我向更深的层次迈进,对我在今后的社会当中立足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我也认识到,要想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单靠这这几天的实习是不行的,还需要我在平时的学习和工作中一点一点的积累,不断丰富自己的经验才行。我面前的路还是很漫长的,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奋斗才能真正地走好。我坚信通过这一段时间的实习,所获得的实践经验对我终身受益,在我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将不断的得到验证,我会不断的理解和体会实习中所学到的知识,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把我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断的应用到实际工作来,充分展示自我的个人价值和人生价值。
现在自己对以后从事的行业和志向还是比较清晰的啦,自己在设计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兴趣和潜力的,现在已经习惯了实习的公司,公司方也让我继续留在公司工作。而我个人觉得如果单位还有自己的发展空间和有个**的工作环境那就不要到处跑啦,待遇方面不要太坎坷就可以了。
在实习间看到不少同学,不停的换岗位。相对比起来,本人的心态还算可以的啦,给自己定位好的东西,就不要乱改啦。现在工资高低并不能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最重要的是能学到属于自己的手艺。去到哪都不怕**!!脚踏实地,从实际出发去工作,去看问题。。。。自己会觉得有安全感。
在实习中,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团结协作对干好一项工程是多么的重要,可以说,它是顺利干好一项工程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成熟的“基点”。到公司实习的这段时间,不管是我的专业方面还是经验方面,我都有很大的提升。我认为来到公司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好的心态+注意细节+尊敬他人+团队精神。在公司实习的这段时间,不但让我对建筑装饰技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同时还有了不少新的认识。因为考虑到以后毕业有可能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因此我非常珍惜这次实习的机会,在有限的时间里,加深对各种专业知识的了解,熟练对各种专业技能的掌握,找出自身的不足。这次实习让我受益匪浅,让我在知识、技能、与人沟通和交流等方面都有了不少的收获,使我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培养,锻炼和提高。同时我学到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为我以后步入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自己对这个月的实习生活所做的总结。除了上述方面的收获外,我还体验到了人生中的其它方方面面。这一次的实习是我人生当中最有纪念价值的阶段之一。给我带来这么深的感悟:实习不仅教会了我艺术设计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生活中的点滴感动。这个月中的所得,无论自己将来从事何种职业,都将使我终身受益。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篇八一、文言文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
《九年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这样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二、重视积累,在积累中升华
(一)重视诵读积累
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文言文复习首先一定要让学生去朗读。文言文大多音韵和谐,内涵丰富,很适合朗读,而朗读本身就是一种对话――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有效地、投入地朗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在具体的复习设计中,我们一定要把朗读作为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读出新意境、读出新思想、读出自己新的理解。
让学生自读,从课题到作者,再到注释,放手让学生自由读,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初步了解作者、课文的大意、表达思想感情。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和同学合作下进行研读品味。
1.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2.读准诗文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通读文言文,做到停顿正确,理解文意才不会出错。文言文的断句很重要,要传给学生断句的方法。因为断句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对句子理解的对错。断句有词组断句法和意义断句法两种,学习者要反复训练、反复琢磨、反复玩味。3.读出语气和语势。这样有利于体会古诗文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文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文言文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文言文的整体感知。
(二)重视文言词语、句式的积累
在文言文字词句落实上必须要打破一味死记硬背的模式,应着眼在运用上,体现在阅读实践中的运用。在复习文言文时,一般采用“注重字词,标记疑点;课堂质疑,师生释疑;联系旧知,推求词义;归类整理,练习巩固”的方法。曾经出现过的字词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整理。如虚词“之”“其”“而”等字用法,在文言字词的认读中,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语言现象。比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在句的认读方面,初三学生要熟悉常见的文言句式,把握句子的主要意思,如判断句、倒装句、省略句等。
(三)重视方法积累
1.归纳和纠正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失误
(1)词义不明常出错
文言实词数量很多,再加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可以说五花八门。那么我们应如何下手呢?
我认为应该先求其根本,再展开想象进行推断和猜测。
如文言文中的“间”字的义项不少:①中间。“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②隔离。“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③暗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④夹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⑤参与。“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2)省略成分不增补
省略句的省略成分,必须补出却没有补译出来。例如,“触草木,尽死”(《捕蛇者说》),漏译成“蛇触及草木,全死了”,这不合逻辑。如果把原文的省略成分补全,那么就应译为“(蛇)触及草木,(草木)全枯死了”。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照搬注释不变通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曹刿论战》)中的“牺牲”,其注释是“指猪、牛、羊等”,有的同学就译成“猪牛羊、珠玉、丝绸……”。其实,这里的“牺牲”,是古时祭祀用牲的通称,翻译时不能照搬注释,应变通一下,把全句译成“祭祀用的牛羊、珠玉、丝绸等物品……”,这就比较妥帖了。“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曹刿论战》)中的“风烟俱净”。
(4)倒装句式不调整
在古代汉语中,有一种倒装句,在翻译时,要恢复成现代汉语的正常句式。
掌握一定的方法,才能避免文言文翻译过程中的常见错误,翻译要力求原文字字落实,译文字字有据,这就必须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2.质疑和探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由“教书匠变成研究家”,“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有着鲜明的个性体验。语文教学要求老师带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更要让学生走出教材,走出文本,这样在教师正确引领下的多元解读,学生才能获得文本阅读的智慧,获得语文学习的高峰体验而不能把文言文教学限定在对教材的教学上,困于教材,墨守成规,就教材教教材,就教参教文本,用自己的解读代替学生的解读,用教参上的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篇九关键词:直译;意译;留;删;补;换;调;变
一、文言文翻译的要求
简单地说,文言文翻译要求做到“信、达、雅”。
“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能准确、贴切地表达出原文的意思。不能随便加多减少、添枝去叶、不能望文生义、牵强附会,更不能随心所欲、甩开原文、凭空捏造。“达”就是译文要明白通畅、没有语病,既要保留原文语气,又要避免语气呆板。“雅”就是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要优美自然,生动形象,完美地表达原文的写作风格。总之,文言文翻译要求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准确、通顺、透彻地表达原文的内容。
二、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是字词落实,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字词落实就是要对文言文句子中的每个字、每个词、每个语法功能都要理解,并在译文中反映出来。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例如:“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左传・僖公三十二年》)译为:“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北门的钥匙。”要字词落实,重点翻译出“郑”“使”“其”“之”“管”的意思。
直译就是用现代汉语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直接翻译,不能随意增减和改变语气。例如:“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经注・三峡》)可直译为:“水清,树茂,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意译就是用现代汉语将原文的大意翻译出来。例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燕雀”:燕子、麻雀,比喻见识短浅的人;鸿鹄:天鹅、大雁,比喻有远大抱负的人。可意译为:“见识短浅的人怎能知道有抱负的人的远大志向呢!”如果直译成:“燕子、麻雀怎能知道天鹅、大雁的远大志向呢?”意思就不够准确、透彻。
三、文言文翻译的步骤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大意翻译句子时要找到译句在原文中的位置,仔细审读要译句子前后句子的意思,揣摩这段话的大致含义。
(二)在翻译时,遇到疑难词句,可暂时放过,等译完上下文,再进行推敲
(三)译完全文后,再通读一遍,检查校正,以防误译、漏译和曲译
四、文言文翻译的方法
文言文翻译的方法可以用“增”“减”“留”“引”“换”“调”六个字来概括。
(一)增,就是增补
在翻译时要增补文言文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文言文表述某一概念用词比较笼统,且省略的句子成分较多,翻译时要适当增加词语,才能使句子完整流畅。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1.增补原文省略的主语、谓语或宾语
例1:“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桃花源记》)译句:“(桃源中人)一见渔人,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来的。”例2:“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再”“三”后省略了谓语“鼓”,翻译时要补上。例3:“君与具来。”(《隆中对》)“与”后省略了宾语“之”。
2.增补能使语义明了的关联词
例:“不治将益深”(《扁鹊见蔡桓公》)是一个假设句,翻译时要译为:“(如果)不治疗就会更加深入。”这才通顺明白。
(二)减,就是减少词语
文言文中的某些语气词、结构助词或连词,现代汉语中没有词能够表示它,故翻译时无须译出,可略去。例1:“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可译为:“作战,靠的是勇气。”“夫”用在句首,为发语词,删去不译;“也”表判断语气,可略去不译。例2:“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译句:“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删去不译。例3:“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而”连接前后两个动作,在时间上表示相承,可不译。
(三)留,就是保留原文
文言文中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字或词以及专有名词、国号、帝号、年号、称号、度量衡单位、人名、物名、人名、官职、地名等,在翻译时可保留不变。例:“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可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到巴陵郡做太守。”“庆历四年”为年号,“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四)引,就是引申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词义是由一个本义派生、扩展、引申出来的,翻译时可以借用切合原文意义的引申词。例:“先主器之。”(《隆中对》)“器”,本义为“器具”,可引申为“重视”“器重”,译为“先主(刘备)很重视他。”
(五)换,就是替换
文言文中有许多词古今都有,但意思不同,翻译时要恰当替换。例:“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师”可换为“军队”,“伐”可换为“攻打”。再如:“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是名词,而现代汉语中“牺牲”是指为了正义事业或者其他公共利益而舍弃自己的私利甚至生命,翻译时不能以今人推古义,造成误解。还有,在文言文中,有些表示称呼的词,跟现代汉语中人们用来表示称呼的词,多数为形音相同而义不相同。如“舅”,古今同义为舅父,而它在现代汉语里所没有的意义就是“昔吾舅死于虎”(丈夫之父)、“昏礼,婿亲迎,见于舅姑”(妻之父)以及对男性长着的尊称等,翻译时一定要注意细加辨别体会。
(六)调,就是调整词序
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在翻译文言文倒装句时,应把古汉语主谓倒装句、宾语前置句、介宾后置句、定语后置句等倒装句式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1.主谓倒装句
例:“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可调成“汝之不惠甚矣”。
2.宾语前置句
例:“何以战”(《曹刿论战》)可以调成“以何战”。
3.介宾后置句
例:“还自扬州”(《伤仲永》)可调成“自扬州还”。
4.定语后置句
例:“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可调成“能面刺寡人之过群臣吏民”。
校本工作计划 篇十教育科研是对教育工作科学的探索,认识,创新。它依托于教育教学,对其有指导意义。教育教学成果既是教育科研的体现,二者相辅相成,即认识,实践;实践,再认识,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也是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项工作。随着课程**的不断深入,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科研型的教师队伍成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所以我们要以“务实、创新”的工作态度来开展校本研修工作,为实现我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而努力工作。具体工作计划如下:
一、 制定、完善、落实各项科研**。
1、为使我校校本研修工作顺利开展,首先进一步加***与机构建设。以**建设促进科研发展。本学年以教导处原有规章为依据,将教研**具体,细节化,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
2、完善教研工作考评**并加大考核的力度,把研修工作情况列入年度考核,并作为评优和晋职的主要依据。
二、通过多种形式的研修学习,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研修能力。
1、利用“请进来”的观念,邀请专家、学者、经验教师,到我校进行讲座、经验交流。加强学习,提高教师科研意识和理论水平。
2、搜集优秀影像资料,选取**性的学习资料,召集全体教师集中学习并及时反思。开阔教师的视野,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率。
3、读书交流等活动,激励教师积极参与,以骨干教师为先导,进行论坛,为教师施展才华和发挥潜能搭建平台。
4、人人自学。中青年教师要在工作之余学习科研理论书刊,广泛阅读各类有益刊物名篇佳作,广泛吸收其理论精华,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校本工作计划 篇十一基础教育课程**的不断深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提出了更高、更深层次的要求,及时有效的开展校本培训有利于学校发展规划与办学理念的落实,有利于教师的成长和专业化发展,有利于新课改理论与课堂教学实践的完美结合。本年度我校将继续以校本教研为主要内容,加大教师校本培训力度,并作为学校工作的立校之本、强校之路、兴校之策。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的精神,按照教育局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学校为主要培训基地、校长为培训第一责任人的校本培训模式,充分发挥本校的培训功能和优势,实现培训内容、培训模式的校本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生命活力,努力营造教师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总体目标:
1、提高思想**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学,**治教,推出一批敬业爱生的师德标兵。
2、以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切入,促进全体教师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和教学**,加强知识更新与拓展。
3、加强教研活动的开展,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研究能力,提高创新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
三、校本培训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
从我校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确定培训内容。从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方面,全面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业务素质的全面提高。
2、针对性原则
坚持以学校和教师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模式开展培训,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实效性原则
避免*与空洞说教,紧密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以“问题”为中心,着眼于课程、教材、教法、学法、管理的探讨。
4、差异性原则
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水平的不同特点,因人制宜,分层培训。对45周岁以下的教师的培训,做到高标准、高起点、严要求,以促进这些教师快速成长。对45周岁以上教师培训,做到从基础入手,采用集中学习与自主学习相结合,个别辅导与集中培训相结合的办法。
5、协同性原则
**要充分发挥校内优秀教师、高职称教师、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实行校内教学、教研、培训的有机整合;对外与兄弟学校开展教研活动,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6、开放性原则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行开放的校本培训方式。充分利用校园网,使教师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教学相长。
四、培训内容:
1、师德培训:
以*“三个面向”教育思想为指导,以“三爱”教育为主线,对教师进行**思想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教师职业观,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及心理素质。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强化教师自身修养,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
(1)专题讲座
以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为主题,分阶段进行深化培训,建构教师的自我道德意识;
(2)行动研究
抓“叙事教育故事”的研究,在研究中激发教师真心爱教育、真情爱学生的情感,寻求教师职业的幸福感;
(3)自我修正
把“学规范,强师德,树形象”师德师风主题活动引向深入,在反思中提升认识,在行为中见证成果。
2、教师专业素质培训
(1)落实校本培训目标
完成教师专业素质培训任务,重视过程与评估记录,保证参加培训的每一位教师都能学有所获。
(2)专题研讨、专家视频讲座
针对实施教学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分别制定校一级、教研组一级培训专题。结合农远资源定期开设专家讲座,重点促进全体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掌握教育教学规律,实施科学、高效的教学。
(3)教研训一体化
以“案例分析”和问题研讨为主,研究真问题。以此带动教师学科专业教学技能提高,促进课堂教学优化与高效。
(4)课题研讨
以**为保障,定期举行课题研讨活动,以深层的科研推动力拉动课堂教学**。
(5)远程教育校本培训
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和骨干教师的力量完成校本培训目标。
3、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培训
(1)多**技术在课堂中的应用
资源库利用、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教学资源整合等。
(2)网络应用培训
利用校园网搭建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经验共享、文化共享。比如,设立网上论坛进行在线交流,学会充分利用网络信息学习与互动,让网络文化融入教师的学习与研究生活,年轻教师通过个体培训,完成网络培训任务。
4、班**培训:
设定专题,针对我校学生的成长需要(特别是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关的心理、道德品质、人文精神等),确立研修专题,大家共同探讨,交流。一个学期一个专题。倡导班级管理有效而富有特色的方式,让更多的班**形成自己的教育风格特色;定期举办特色管理经验介绍,让更多的班**脱颖而出。选取班**工作中的典型案例,进行深入思考与探索的教育叙事研究。
五、保障措施:
1、建立**、加强**、明确职责、有序管理
成立由校长为组长的校本培训**小组,宏观指导、提供资源、制定措施、建立评价机制等。校长是校本培训的第一责任人,负责把握校本培训的方向,做到校本培训内容、人员、时间、场地和经费“五落实”。校中层**、各学科教研组长和校骨干教师主要职责是在校长的**下,**和开展校本培训活动。具体做好四项工作:①制定校本培训**;②师资队伍建设;③**校本培训;④负责校本培训效果测评。确保校本培训责任到位、管理到位、辅导到位、培训到位,使培训工作有序、有效、扎实的开展。
校本培训**小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职责:
(1)全面负责学校教师继续教育的规划、实施、管理和总结工作。
(2)负责校本培训方案的制定、实施和考核工作。
(3)整理、留存有关继续教育的资料、考核成绩,建立培训档案等。
2、**健全、档案完全
校本培训能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提升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基础教育课程**进程。
(1)严格执行校本培训**,规范培训
参加校本培训是每个教师的**和义务,全体教师必须按规定完成相应的培训内容、学时、学分。学校将进一步完善校本培训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学习**、管理**、考核**、证书登记**和学时登记**,保障学校校本培训工作正常有序、顺利地开展。
(2)建立档案登记**
规范档案管理,实行档案工作专人负责制,做到材料完整,管理规范。对教师个人建立教师成长记录袋,对教师的年度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体会、考核成绩、教育教学成果、专业发展水平都要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我校以“校本培训”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为目标,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构建学习型学校”、“培养学习型教师”为核心,进一步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努力开创我校教师培训工作新格局,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曹刿论战原文及翻译 篇十二关键词:文化空缺;文化冲突;文化调节;历史典籍;《左传》
一、引言
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
头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外一种文化里头却要费很大力气去加以解释。"翻译是一种
文化交流行为,它离不开文化的大背景, 文化也因为翻译发生变化与更新。翻译首先涉及到
的是意义,而意义常常与文化相关联,具有文化内涵意义, 这就要求译者在进行语言操作的时
候,具有深刻的文化意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地域、民族、历史、文化和思维方式
的差异形成了文化异质性, 从而使翻译过程充满了矛盾, 出现了"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
的现象。中国历史典籍蕴含了深厚而又古老的中国文化,这种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在历史典
籍英译的过程中会表现得更为突出,也更容易给读者造成文化误解,为了避免这种误解,在
历史典籍英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对容易给译文读者造成文化误解的翻译进
行适当的文化调节,以使译文读者能够理解到和原文读者类似的源语文本信息。
二、历史典籍英译中译者文化调节的必要性
蒋坚松强调译者的任务是在直译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各种变通和补偿手段,以求传达原
文的字面意义和文化内涵;李文革探讨了在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中遇到的富含中国文化意蕴的
词语所造成的翻译难点和障碍,并提出在文化对等的翻译原则下可供选择的翻译方法有直
译、音译、替代、释译、译出基本本含义、兼用释意、注音和给出汉字三种方法和加注;张
春柏探讨了典籍翻译中译者的文化态度。显然,文化调节是文学典籍英译中一个必要的环节。
实际上,通过分析胡志挥教授翻译的《左传》可以看出,文化调节对于历史典籍英译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历史典籍中大量的传统思想、习俗、历史事件、历史典故、寓言、成语中积
淀了丰厚的中国文化内涵,在英译过程中,由于语言文化、历史传统的差异,再现这种文化
内涵难度很大,因此,译者的文化调节在历史典籍英译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
三、《左传》英译本中译者文化调节分析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典范性的历史著作,也是一部杰出的
文学著作。它记载了先秦各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等各方面的情况,内容极为
丰富,对研究春秋时期的历史有着极高的价值,因此也十分具有翻译研究价值。
1、在历史典籍中,特别是先秦汉语多省略,简练的文言文往往表达丰富的内涵,单从字面
意思上很难理解它的真正含义,如果不对其内涵进行补充说明,要理解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
很难。对词语的文化语义内涵通过"音译加注释"是解决翻译中文化交流障碍的一种比较有
效的方法。例:"君,将纳民于轨、物者也。"出自《左传》臧僖伯谏观鱼---隐公五年,意思
是"作为国君,更要把人民指引到‘轨’和‘物’的路线上。"其中"轨"和"物"在中国
古代文化背景中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内涵,"轨"的原意是两轮之间的距离,后引申为车辙,
一定的路线,比喻以往有人走过的道路或做过的事情,这里指轨度,法度,规范等应遵循的
原则;"物"意指人以外的具体的东西,事物、生物、物体等,在这里指物质,丰富的物产。
所以作者将其译为:A ruler governs his subjects by means of gui (correct guidelines), and wu
(sound materials),使其更易于译文读者对文化意象的解读。
2、对于典型文化词汇的翻译,即经过中国历史、文化的不断沉积而形成的一种固有的
表达方式,具有浓厚的民族历史文化特征,尽量采取异化的手法保持文化特质,减少文化亏
损,以保持文化传播的效果,但如在保留字面意思的情况下,仍不能使读者完全理解,甚至
造成沟通与交流障碍的时候应适当加注来进行翻译调节,通过直译来保留源文文化色彩,然
后再用目的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表达方式进行解释性的说明。例如: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
之曰 :"不及黄泉,无相见也。"出自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意思是郑庄公
把武姜安置在城颍,并发誓说:"不到黄泉,就不再相见。"其中,"黄泉"是非常具有民族
文化习俗特征的词语。中华民族有崇尚黄色的传统,在我国封建社会里黄色最为尊贵,甚至
黄泉,因为加了一个"黄"字都成了美称。民间自古以来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人一旦辞世
就要赴"阴曹地府"去"报到",而"阴曹地府"却在很深很深的地底下,于是人们常常用
"黄泉"和"九泉"指称阴间。古代劳动者在打井过程中发现,当掘到地下深处时,就会有
泉源,地下水因从黄土里渗出来,常常带有黄色,所以古人就把很深的地下叫做"黄泉"。
对于Nether regions字典上的解释是 (Christianity) the abode of Satan and the forces of evil;
where sinners suffer eternal punishment. 所以应译者将此句译为 "Not until we reach the
Yellow Springs(i.e. the nether regions) shall we meet again!"这种用译语文化中相似的表达方式
来解释源语文化意象的译法使中国古代文化表现地更为生动。
3、《左传》详述了中国古代重要的历史史实,军事思想,成语典故,文化、地理常识,
神话传说等,为了充分再现这些历史典故所蕴涵的丰富史实,可以采用描述历史典故的方法,
使得该典故的含义能够在描述中充分再现出来。这样读者可以借助这种文化历史背景来了解
源语文本中的重要信息,而不是孤立地接触一个生僻的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而不能领会其真
正的含义。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一成语典故出自《左传》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僖公四年:
楚子使与师言曰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
故?"楚成王派人到齐军中对齐桓公说:"您住在北方,我们住在南方,即使我们两国的马
牛走散也不会跑到彼此的地界上。没想到您竟然来到我们的土地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对
于熟悉中国文化或汉语的人,只要提到这个成语,几乎没有人不了了解这个成语的意思,但
至于这个典故的历史渊源,可能就寥寥无几了。
"风马牛不相及"的典故是源于一次齐桓公会盟北方七国准备联合进攻楚国前的唇枪舌
剑。"风"这个 字最初指的是公母牲畜发情期的追逐,兽类雌雄相诱叫"风","风"在这里
是作动词讲的,意思是"放逸、走失"因马与牛不同类,不会相诱。这里是形容齐楚两地相
距甚远,马、牛不会走失至对方境内。与此相类似的还有一种解释,《古文观止》:牛走顺风,
马走逆风,喻齐楚不相干也。后世则以"风马牛不相及、风马牛、风马不接、风马、风牛"
等比喻事物之间毫不相干。由于《左传》是"风马牛不相及"的最原始的出处,所以,译者
用完全异化的手法来保留中国典故的文化色彩,而不是直接翻译出成语所蕴含的白话意义。
《左传》本身的故事性很强,这样描述型的翻译方法,不仅可以保持《左传》本身的文本特
点和文化特质,而且可以让译文读者感受到其故事性,更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将其译为
"We are so far apart that our cattle and horses cannot get together even in the heat of their
excitement."
4、对于属于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文化现象中所包含的特殊文化语义现象,由于在译语
文化中文化内涵之间的巨大冲突,直译会造成译文读者理解上的误区,不利于再现原文的历
史内涵,译者可以采用变化形象的方式,利用译语中表达类似效果的文化功能词语来替代源
语词语,在读者效果层面达到了一致。例如"肉食者",其表面的意思就是吃肉的人,但在
《左传》曹刿论战---庄公十年中,"肉食者"的内涵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丰富: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这句话的意思是"吃肉的人谋
划这件事,你又参与什么呢?"曹刿回答说:"吃肉的鄙陋无知,不能有长远的谋略"。虽然
在今译中,也把"肉食者"译为"吃肉的人",但是在将中国文言文译成英语时,要适当注
意读者的情感反映,如果读者的情感反映出现了偏差,就直接会影响到他们对整个文章的误
解。由于中西形象思维的方式不同,同样的形象,同样的词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会引起不同
的联想,而这不同的联想意义又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映,形象思维不同也会造成情感传递障
碍。中国古代用"肉食者"来象征权贵,统治,君王,在现代常用来象征"当官的人"。西
方的"肉食者(beefeater)"是源于伦敦塔。伦敦塔是英女王的官方认可的住宅和国难时的
避难处。伦敦塔内养有10只老乌鸦,据说是数百年的积习。传说塔内乌鸦绝迹,英王国就
将灭亡。所以这些乌鸦都被剪去飞羽,由专人饲养。每日三餐,6菜一汤。顿顿保证肉食,
他们也得以顿顿牛肉,连代饲养员也成了肉食者。
为避免不同的文化冲突而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及交流障碍,译者不惜改变原文的形象及比
喻的手法,译出了源文的文化内涵。为了使译文读者可以理解容易造成文化冲突的词汇,并
对这些特质词汇做出正确的联想和反映,译者将其译为"The nobles are planning for the
occasion; what prompts you to meddle?",译文中完全虽没有出现与"肉"有关的单词,但完
全归化的翻译策略可以成功地对这种文化冲突进行缝合和衔接。虽然有一些文化成分的流
失,不过相比较异化可能会带来的误解,归化策略也是权宜之计。
5、由于中西方民族文化心理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源语中负载的中国传统的思想意识
以及文化观念都可能会对译文的读者造成理解上的障碍,不但没有实现预期的语言功能,反
而会对译文读者的文化心理造成冲击。在这种情况下,译者可以转换其翻译的视角,以不同
的文化视角反映类似的文化意义,既忠实了作者的原意又保证了交流的顺畅。例如在《左传》
隐公元年中有这样一句话:"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遂为母子如初"。意思是
武姜走出隧道时作诗说:"身在隧道之外,非常愉快。"于是武姜和庄公恢复了先前的母子关
系。中国传统观念认为,家庭道德的基本乃是孝悌。在家庭,虽然儿子也未尝不可以对父亲
母亲提出批评,但这种批评也完全可以不被接受,甚至可以加上不尊敬父母乃至不孝的罪名。
西方的历史文化背景及种种社会关系导致个人主义的兴起,家庭、家族纽带关系功能相对松
弛。既然要以个人、以自己为中心,当然就不可能以家庭中的某一成员如父母为中心,也就
不会产生很强的尽忠、尽孝的观念。
译者在不涉及特殊文化背景因素的情况下,用目标语来重组源语信息,转换表达角度,
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的习惯,更利于读者接受。译为When his mother emerged from the tunnel
she recited, "My spirits wheel and soar, as I meet the day once more". And this marked the end of
their estrangement. 这种译法就绕过了翻译中容易出现文化冲突的部分,将视点转移到冲突
以外的部分。又如,在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中,郑庄公的一句话:公曰:"不义不暱,
厚将崩。"(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意思是,庄公说:"不做仁义之事,不亲近兄长,势
力雄厚也会灭亡。" 对于目标读者来说,便会置疑:如果不亲近兄长就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
果吗?R.Scollon和S.Scollon提出面子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部分是亲属关系和自我概念。亲属
关系强调由于拥有共同的祖先,人们才彼此相关联。按照中国习俗,人们从一生下来就已经
欠了父母的债,这种债可以通过孝敬、顺从来逐渐地偿还,而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和平等主
义。中国还有一种文化习俗:遇到困难时最可靠的帮助是来自具有血缘关系的家族,所以家
庭观念远比西方人强烈。因此,为了缓解民族心理文化差异造成的严重文化冲突,译者要采
取适当的方法进行文化调节。上例译为 "since what he has done is unrighteous he will never
win the allegiance of the people," the sovereign replied."The faster he expands his power the
sooner will his downfall come." 实际上是在文化特色的保留与文化冲突之间进行了调节,避
免了因中西文化冲突而很容易使读者误解的成分,有利于达到良好的交流与沟通的目的。
四、结束语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就历史典籍英译而言,文化调节要基于对源语和目的语文化的分析,
以及对文化空缺、文化冲突程度的衡量。随着文化冲突程度的不断加剧,为了避免译文读者
对源语文本的误解,调节策略的使用就愈加频繁。总之,历史典籍英译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
作,不仅要求译者精通英语和汉语及其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还要熟悉西方历史文化并精通
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翻译中对文化因素的处理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
容易造成文化 交流障碍。因此,如何搭建文化空缺的桥梁和如何缓解文化冲突都成了历史典
籍英译中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通过对先秦历史典籍《左传》选译本的分析,可以发现,
译者可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原则,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各种文化调节策略的优势进行适当的文
化调节,使译文既保持源语的民族性,又具有可读性,避免不必要的文化误解。
参考文献:
Eugene A. Nida.2001.Language And Culture-contexts in Translating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Hu Zhihui, Zheng Aifang.2000.Zuo's Commentary on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selections)
. Shandong: Shandong Friengship Press.
Mary Snell-Ho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Peter Newmark.2001.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Scollon, Ron, and Suzanne W. Scollon.2000.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 Discourse
Approach. .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包惠南、包昂,2004,《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外文出版社。
郭尚兴,2001,论中国传统文化在跨文化翻译中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第3期,
91-93页。
贺显斌,2002,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多视角研究。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第3期,22-26页。
胡翠娥,1999,中西思维差异与汉英语言特点之关系。南开学报第3期,30-35页。
蒋坚松,2001,古籍翻译中理解的若干问题。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1期,40-43页。
金惠康,2003,跨文化交际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金惠康,2004,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李明滨,1998,近代以来外国对中国文化典籍的翻译与研究。华侨大学学报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