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文学网

初一作文指导【优秀4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跟作文打过交道吧,作文是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如下是一米范文细致的小编小月月帮助大家收集的初一作文指导【优秀4篇】,欢迎参考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一作文指导 篇一

1、巧妙利用写作提示。这是一个全命题作文,题目涵盖的内容很多,我们在写作时可通过写作提示确定文章的写作点,比如:战胜自满、战胜挫折、战胜平庸、战胜自私等,这些都是自身的缺点和不足,需要我们去克服,才能不断地完善自我。

2、明晰写作思路。本文适用于不同的文体。无论是哪种文体,大体可沿着这样的思路写作:我需要战胜的是什么?如何去战胜它?战胜自我有什么重大的意义?写记叙文的时候,要注意叙事与情感结合;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注意以理服人。

3、写一篇不少于600字以上的作文。

题目2《长大的感觉》

成长作文写作提示:

1、你的成长过程,也许是一帆风顺,事事称心;也许是烦恼多多,忧愁不断。然而不管你的经历如何,你都会一天天长大,走过童年、少年、进入青年时期。品味长大的感觉,每个人都会有所不同,你的'感觉是怎样的呢?

2、题目中规定了要叙述的是长大的内容,长大意味着一个人在成长的岁月中留下了生活足迹,意味着一次次的成长经历。生活足迹不只是一点,而是一连串的。如写成记叙文,所叙述的事就不止一个,应以二三事为宜。

3、写作本文可以时间为序,采用小标题的方式,记录自己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感受,重在感上。以叙事为主,用抒情或是议论的语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初一作文指导 篇二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初一作文指导 篇三

交代和照应是指内容之间的联系说的,是使篇章完整周密的重要方法。一个好的篇章,不仅要注意段与段的衔接,层与层的连贯,还要注意前后的交代和照应。

交代是指前边某个地方对后边将要出现的事情作适当的交代,以免后边出现得太突然;照应是指后边某个地方对前边交代过的事情作必要的呼应,以免前边交代的事情没有着落。前有交代后有照应,篇章才能周密、完整。如果前面写了后面没有照应,就会使交代落空,成为多余的东西;相反,如果后面写的前面没有交代,就会让人觉得突然,不好理解。下边介绍几种常见的交代和照应的方法。

一种是内容与题目照应。篇章的内容和题目相照应,或揭示标题的含义,或突出篇章的中心。这种照应,有时是在开头点题,有时是在结尾扣题,有时则是在整篇中随时和题目照应。例如朱自清的《绿》就在开头和结尾两次点题: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开头)

我第二次到仙岩的时候,我不禁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结尾)

开头点出梅雨潭的绿,结尾再次点题,表达对绿的赞美、惊异之情。又如彭荆风的《驿路梨花》,全篇几次写到“梨花”:

正走着,他突然指着前面叫了起来:“看,梨花!”白色梨花开满枝头,多么美丽的一片梨树林啊!……

这是第一次,写自然界中的梨花,与题目相照应。

“我到处打听小茅屋的主人是哪个,……原来对面山头上有个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

这是第二次,从自然界的梨花写到名叫梨花的哈尼小姑娘,点出文章的主要人物,再次与题目照应。

这天夜里,我睡得十分香甜,梦中恍惚在那香气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还看见一个身穿着花衫的哈尼小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这是第三次,把自然界的梨花与名叫梨花的小姑娘绾合在一起。

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

这是第四次,结尾引用诗句,双关“梨花”,点明题意。这种随时的照应,使文章前后连贯,脉络清晰。

一种是结尾与开头照应。结尾与开头照应得好,能够“首尾圆合”,使全文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照应的例子很多。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开头)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结尾)

开头从心里不宁静,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写到“妻哼着眠歌”,我“带上门出去”;结尾则说不觉已到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妻已睡熟好久了”,照应周密。吴晗的《说谦虚》用格言“谦受益,满招损”开头,以格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结尾,不仅形式上都是格言,而且内容上互相照应、补充,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

还有一种是行文中前后照应。前边先交代一下,后边或换一个说法,或说明结局,使内容深入。例如鲁迅的《藤野先生》,前边写到: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结尾处又说: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

前边先介绍外貌及声调,后边说它们对自己的鞭策,照应周密。又如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与白莽第二次相见时,说到“就将我所藏的两本集子送给他”,这是交代。到第三次相见时,先说柔石告诉他书被没收了,再说“我”感到“痛惜”,最后说明是什么书,书的由来,表明痛惜的原因,这些都是照应。

有时,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句子前后照应,使得篇章前后语断意不断,完整周密。例如鲁迅的《祝福》,先从旧历年底写起,点出“我”在这一天回到鲁镇,然后写鲁镇的祝福景象,最后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接着,用“况且”进一层引出祥林嫂的事情,叙述我和祥林嫂的最后一次见面;叙述完后,重复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相同句子的前后照应,不仅强调了语意重点,而且使篇章层次清晰,意思表达连续不断。

初一作文指导 篇四

欢快的节奏,可爱的节拍,跳动的音符,汇聚在一起,编织成一曲优美的歌——《共同长大》。

“一起学习,共同长大,南腔北调,一起玩耍。”合唱团的歌声在校园里飘荡,婉转悠扬。荷花在池塘里怒放,美丽得如同少女的裙摆。110周年校庆即将到来,学校里都在筹备着节目,合唱团也在紧张排练。每天中午的午休都去到音乐教室,重复着那一首《共同长大》。

蝉鸣是窗外渐渐倒数的钟声,校庆前一个星期,指导老师不停对我们说:“你们把歌练好了,但是你们要把最美的笑容展现给大家,这是一首欢快的歌!”池塘里荷花已经枯萎了,一日又一日,秋天也差不多快要到了。合唱团的女孩们仍然不能露出最美,最自信的微笑。

蝉鸣已经远去,夏日的记忆化为了地上的一片片落叶。天,飘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丝,秋风拂过枫树梢,奏起了一曲秋之歌。是夜,校庆前夕,所有节目都凑在了一块排练,成为一台精彩绝伦的晚会。吃过晚饭后,合唱团在音乐教室里等待着。少女们叽叽喳喳像小雀儿一样,热烈地讨论着身上的裙子,无比热闹。随后,合唱团就转移了搭舞台的。操场上。已是秋天,天空中的雨丝,像一把六弦琴,女孩们被冻得瑟瑟发抖。

“轮到我们了,快快快,上台啦!”抖成筛子的女孩们马上停止抖动,在台上站好位置。前奏响起,秋风、雨丝、钢琴都在为我们伴奏。“在那暖暖的太阳下……就像那金色的向阳花,风风雨雨,都不害怕!”女孩们露出像金向阳花一样的微笑,美得像一颗颗散发着光芒的小太阳,不畏寒风和冷雨,一路歌唱。

我们一路同行,繁花相送,合唱团披荆斩棘,一路花开,一路歌,只为校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