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本页是一米范文可爱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编的14篇《伤仲永》阅读练习及答案,仅供借鉴。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一阅读下面文段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下列各组中,划线词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3分)A.从先人还家/衣锦还乡/ B.或以钱币乞之/徐喷以烟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还自扬州 D.泯然众人矣/众人拾柴火焰高
【小题2】翻译下面句子。(3分)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
【小题3】方仲永由一名天才儿童最后成为一个普通人,其根本的原因是“口口口”,也就是“口口口口口口口口”。(要求用原文回答3分)
答: ; 。
【小题4】对文章内容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3分)A.方仲永家里世世代代都是种田的,他长到十二三岁的时候父亲每天都拉着他的手去拜访同县的人。B.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其父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C.方仲永刚开始写诗时,不仅才思敏捷,反应极快,而且他的诗在文采和道理方面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D.课文最后一段的议论说明了“要想成才必须接受后天的教育”这样一个道理
答案
【小题1】D(3分)
【小题2】从此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3分)
【小题3】不使学,其受于人者不至也。(3分)
【小题4】A(3分)
解析【小题1】
试题分析:A项中“还”都是“返回”的意思;B项中“以”都是“用”的意思;C项中“自”都是“从”的意思;D项中“众人”一为“平常之人”一为“很多人”。
考点:古文一词多义辨析
点评:本题不难,皆是常见文言字词。古文中,字词义的变化较多,有一词多义,有活用,有古今异义,理解古文字词里在注意这些语言现象。
【小题2】
试题分析:“自是”:从这;“就”:完成;“其”代仲永所作之文;“文理”指文采与道理;“可”:值得;“观”:欣赏。
考点:古文翻译
点评:本题不难,句子简单,易于翻译。古文翻译,要注意三点,词义,句式,语气,词义要准确,注意古今义的变化,句式要调整,符合现代语言习惯,语气要译出,要符合句子表达的情感。
【小题3】
试题分析:作者在讲述了方仲永的故事后,分析了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指出其聪明是上天给他的,而后续的知识累积必须受教于人,这点仲永没有做到,这就是作者所说“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意思。
考点:理解文意,概括要点
点评:本题不难,作者的观点非常明确。阅读古文,在理解文意方面,不仅了解作者说了什么,更要了解作者为什么这样说,体会作者的思想,受之启发和教育。
【小题4】
试题分析:文中说到仲永四岁就会写诗,父亲就拉着他到同乡家去“卖文”,到了十二三岁时才智耗尽,与一般人一样了,所以A的表述是错误的。
考点:文意理解
点评:本题不难,文章故事简单易懂。对于古文内容的理解,先还是要梳通文字,把语句的意思看懂,才能深入到文章中理解其中的含义。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二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伤仲永》选自《 》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小题2】解释下列划线的词:(4分)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 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
【小题3】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小题4】用文章原句回答。(2分)
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的个人原因是:
【小题5】最后一段的议论意在说明什么道理?(2分)
答案
【小题1】《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小题1】①对……感到诧异;②通“攀”,牵,引;③以宾客之礼对待 ④这里指作者死去的父亲。
【小题1】略
【小题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三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3分)
(1)指物作诗立就( ) (2)或以钱币乞之( )
(3)余闻之也久 ( )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之”的用法与其它句不同的是( )(3分)A.不能称前时之闻 B.余闻之也久C.于舅家之见 D.邑人奇之
【小题3】、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小题4】、方仲永的才能变化经过了哪几个阶段?(4分)
【小题5】、读完本文,你有什么感受?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简要回答。(不超过50字)(3分)
答案
【小题1】完成,有的人,听说
【小题1】A
【小题1】略
【小题1】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
解析【小题1】解释词语,可以联系句意。就:完成,之:代词,有的人。久:时间长
【小题1】A、不能称前时之闻 (助词,的) 其他三项为代词 。
【小题1】翻译的原则:以直译为主,能直译的一律直译,实在不能直译的才能意译。字字落实,每一个词语都有与之对应的译文。
【小题1】文中有时间词语。三个阶段:(1)五岁时,才能初露;(2)十二、三岁才能衰减
(3)又七年,泯然众人矣
【小题1】联系“天资”和“后天教育“来谈即可,注意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
语文阅读散文分类 篇四散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散文,是指诗词以外的散体文章;狭义散文,则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这里所要谈的是狭义散文。
根据表达方式侧重点不同,一般把散文分作记叙散文、抒情散文和议论散文三类。
记叙散文: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还有的侧重是记写一定的风物、场景。作者对它们不是纯客观的描述,而是将外物与内情融合起来,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抒发一定的感情。
抒情散文: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散文,它主要是抒发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感受、激情和意愿。抒情散文抒发的是怎样的感情,如何抒发,都与文章揭示的思想意义是否深广有极大的关系。
议论散文:以议论为主的散文。它说理,往往借助于事例的简述,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进行,文学色彩很浓。它同一般议论文一样,要求观点鲜明、概念准确、说理充分、层次明晰、以理服人。但是,它不需要逻辑推理,严密论证。常见的文学性很强的随笔、杂感等短小精悍的文章,皆属此类;作者常常借助于对古今故事、花鸟草虫等具体事物的描叙来说理,显得妙趣横生并富于感情。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五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指出加粗词在句中的意思。
(1)父异焉 异__________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意__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 宾客________
(4)令作诗 令__________
2.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通______,意思是________。
3.翻译句子。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__www.1mi.ne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做法又是怎样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对……感到诧异;(2)内容;(3)把……当做宾客;(4)让
2.扳;攀;牵引
3.(1)从此,措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2)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4.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尔能写首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篇六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劳思于此 劳思: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文: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
1.①胜过、超过 ②劳神,费心思
2.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 篇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字词。
①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②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③ 稍稍宾客( )其父
④ 邑人奇()之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本文对我们的教育有什么启发呢?
参考答案:
1、团结 完成 以……为宾客 认为……奇特
2、① 从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
3、一个人的成功,不能仅凭天资,更重要的是要靠后天的学习。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八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小题1:解释下列划线字词的意思。(3分)
(1)指物作诗立就 (2)稍稍宾客其父 (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小题3:下列句子,属于正面描写的有 ,属于侧面描写的有 (2分)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F父异焉。参考答案:
小题1:完成 把…。.当做宾客 拜访(每点1分,共3分)
小题1:从此能指定题目叫他作诗马上就能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取的地方。(2分)
小题1:ABC DEF (2分)
小题1:学生对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
小题1:直接来描写方仲永的句子为正面描写人物有ABC;间接描写的有DEF。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九阅读【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的题。
【甲】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①,视范所为: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惟独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②,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注】①戴安道就范宣学: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晋代名人。②咨嗟:赞叹。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贤于材人远矣 贤:________________
②不宜劳思于此 劳思: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译文: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实例,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
参考答案:
1、①胜过、超过 ②劳神,费心思
2、①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意思是比普通人还要不如)
②范宣看后赞叹不已,认为大有益处,这才开始重视绘画。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虚心学习,相互切磋。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十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 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________ (2) 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
(3)尝主编《资治通鉴》________________
(4)及长,遍览古籍________________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____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 (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5分)
____
参考答案:
(二)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21、(4分)(1)以宾客之礼相待 (2)消失 (3)曾经(4)等到……的时候
22、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3、让他作诗,没有传闻的那么有才华了(才能衰退)、完全和普通人一样了(才能消失)、对比。(3分)
24、仲永天资过人,但因其父“不使学”,最终“泯然众人矣” (1分);司马迁幼时担心自己的记忆不如别人,于是勤奋学习,结果“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2分)。可见,一个人能否成才,天资不是决定因素,后天的学习才是关键。(2分)。
如何读懂散文 篇十一概述:形散而神不散,这是散文的重要特点。所谓“形散”,是指散文选取材料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组织材料,结构成篇自由;表现方法不拘一格。所谓“神不散”,主要是散文的立意,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都是为了更好的表达文章的主题。
(一)阅读一篇散文,我们必须明白三个问题,即“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何这样写?”
要搞清这些内容,必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关注“标题”,理清“思路”,抓“关键语句”,理解“主旨”。
“标题”,提供了阅读的线索,隐含着写作对象、重要内容等信息,与文章的主题有着密切的联系,阅读首先从标题开始,必须加以关注。
(二)理清“思路”,整体把握。任何一篇作品都有其特有的行文思路,把握了文章的行文思路,有助于我们对文章思想内容、情感主旨的把握。要理清思路,
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概括段意、划分层次,能理清思路。
2、捕捉“线索”,能理清思路。“线索”常有这样几种:①以中心事件为线索,②以感情为线索,③以具体事物为线索,④以时空变化为线索。
3、分析表现技巧的作用,也能理清思路。文章中的照应、对比、衬托、穿插、虚实结合、欲扬先抑等表现技巧都体现了作者写文章的思路。
(三)局部把握,抓住关键。
要想抓住文章的主旨或者是作者的情感,就要善于把握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关键句子”。
中心句,抒情句,议论句,过渡句,修辞句等在文中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这些语句,或者是作者塑造形象的主要特点,或者是作者的主观情感,或者体现作者的观点态度。因而,我们在阅读时要特别留心,必须重视这些语句的作用。把握住这些语句,我们就能够很清楚的抓住文章的思路和作者的情感脉络。文章的主旨也就清楚了。
另外,我们更不能忽略文章的开头、结尾,文章的文眼,作品的背景、作者的处境等方面内容,这些都是理解文章主旨的关键。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十二【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分)
①邑人奇之 ( ) 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 )
20、翻译下列句子。(2分)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21、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3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根据(或理由):
参考答案:
19、①感到惊异 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
20、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养品德。
21、观点: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根据或理由:甲文: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示例: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顽强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伤仲永阅读答案 篇十三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耕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的时候,不曾认识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哭着要它们。他的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借邻居的书写工具给他,仲永立刻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他的这首诗把赡养父母、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作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奇,渐渐请他父亲去做客,还有的人用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带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仲永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跟从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仲永的才能已经)已经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
王安石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远远地超过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则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
一、词解
1、隶:属于
2、世隶耕:世代从事农业生产;
3、未尝:不曾;
4、求:要求
5、异:对……感到奇怪
6、借旁近:从邻居那里借来;
7、与:给;
8、书:写;
9、为:题写;
10、以……为意:把……作为诗的内容;
11、观:欣赏;
12、自是:从此;
13、是:这、此;
14、就:完成;
15、者:。的地方;
16、稍稍:渐渐;
17、或:有人;
18、宾客:用宾客之礼相待;
19、邑人:同县的人;
20、乞:求取,这里指花钱求仲永提诗;
21、利其然:贪图这样(以此有利可图);
22、扳:通“攀”,牵,引;
23、环谒:到处拜访;
24、使:让;
25、从:跟从;
26、称:相当;
27、闻:听说;知道
28、泯然:完全。指仲永的才华完全消失,和普通人一样了。
29、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30、王子:王安石的自称。
31、通悟:通达聪慧
32、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33、固:本来。
34、文理:文采和道理。
35、利:以……为利。
36、可:值得。
37、秀才:这里指一般学识优秀的士人。
38、谒:拜访。环谒:四处拜访。
39、书具:写字的工具,指笔、墨、纸、砚
40、异焉:对此(感到)奇怪
41、彼其:他
42、贤:胜过
43、材人:有才能的人
44、自:回到
45、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
46、尝:曾经
二、句解
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译:父亲感到十分奇怪,从邻居那里借来给仲永。
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上题写上了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主题。
3、自是指物为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只要别人指定东西就能写诗,马上完成,它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可观赏的地方。
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乡人感到奇怪,渐渐用宾客之礼款待他父亲;有人还用钱来求取仲永的诗。
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译:父亲认为这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6、不能称前时之闻。
译:不能与以前所听说的相符合。
7、泯然众人矣!
译:完全成为平常人了。
伤仲永散文阅读答案 篇十四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面加粗的字。
(1)隶耕_________________
(2)自是_________________
(3)日扳_________________
(4)环谒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之”所指代的对象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邑人奇之。
D.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伤仲永》一文从侧面表现童年方仲永天赋高的句子是( )
A.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D.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5、这篇文章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属于 (2)此 (3)通“攀”,牵、引 (4)拜访
2.A
3、(1)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全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2)那么,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就不能够吧?
4.D
5、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努力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