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文学网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优秀10篇)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我们都经常看到阅读答案的身影,阅读答案是我们在解答阅读题时的参考。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能切实地帮助到我们吗?本文是美丽的小编帮助大家收集整理的经典阅读题及答案(优秀10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文言文阅读题目和答案解析 篇一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1】解释下列词句中加粗的字的意思。(2分)

是知也 温故而知新诲女知之乎 思而不学则殆

【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的语句。(4分)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小题3】用文中的原句回答下列问题。(2分)

①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的句子是 , 。

②要求我们在学习中应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的句子是 , , 。

【小题4】 近几年美国颁布各种法规促使国内安定和平,却插手别国内政,制造矛盾。对此,我们可以用《论语》中的 , 来劝诫美国政府。(1分)

【小题5】请你任意写出两个文中所包含的成语。(1分)

答案

【小题1】(1)通智,聪明的,智慧的(注明为通假字,否则不得分)

(2) 旧的知识。 (3)教导 (4)有害。

【小题2】译文略 (注意 三人 以为已不亦等词的准确翻译)

【小题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小题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小题5】温故知新 死而后已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篇二

母亲的记忆阅读题:

母亲的记忆

①母亲生了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一年,农村闹瘟疫,一个月里,她死了三个孩子。爷爷对母亲说:

②"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了。你出去和人们斗斗纸牌吧!"

③后来,母亲就养成了春冬两闲和妇女们斗牌的习惯,并且常对家里人说:

④"这是你爷爷吩咐下来的,你们不要管我。"

⑤麦秋两季,母亲为地里的庄稼,(像疯了似的)劳动。她每天一听见鸡叫就到地里去,帮着收割、打场,每天很晚才回到家里来。她的身上都是土,头发上是柴草。蓝布衣裤汗湿得泛起一层白碱,她总是撩起褂子的大襟,抹去脸上的汗水。她的口号是:"争秋夺麦!""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一家人谁也别想偷懒。

⑥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母亲把馍馍晾干了,再粉碎煮成 一米范文 糊喂我。我多病,每逢病了,夜间,母亲总是放一碗清水在窗台上,祷告过往的神灵。母亲对人说:["我这个孩子,是不会孝顺的。因为他是我烧香还愿的,从庙里求来的。"]

⑦家境小康以后,母亲对于村中的孤苦饥寒,尽力周济,对于过往的人,凡有求于她,无不热心相帮,有两个远村的尼姑,每年麦秋收成后,总到我们家化缘。母亲除给她们很多粮食外,还常留她们食宿。我记得有一个年轻的尼姑,长得眉清目秀,冬天住在我家,她怀揣着一个蝈蝈葫芦,夜里叫得很好听,我很想要。第二天清早,母亲告诉她,小尼姑就把蝈蝈送给我了。

⑧抗日战争时,村庄附近,敌人安上了炮楼。一年春天,我从远处回来,不敢到家里去,绕到村边的场院小屋里。母亲听说了,高兴得不知给孩子什么好。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父亲很心痛,母亲笑着说:"我说为什么这朵花,早也不开,晚也不开,今天忽然开了呢,因为我的儿子回来,它要先给我报个信儿!"

⑨1956年,我在天津,得了大病,要到外地去疗养。那时母亲已经八十多岁,当我走出 屋来,她站在廊子里,对我说:

⑩"别人病了往家里走,你怎么病了往外走呢!"

(11)这是我同母亲的永诀。我在外养病期间,母亲去世了,享年八十四岁。

1.作者在文中追忆了母亲哪七件事?请概括出来。

2.丧子,对母亲是最大的打击,在前四个自然段表面平淡的叙述中,实际隐含着母亲正承受巨大打击的沉痛感情。请找出隐含这些含义的词语或句子,并作简要分析。

3.第⑤自然段写母亲"像疯了似的劳动",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怎么正确理解带点词语?

4.第⑥自然段写母亲养育幼小多病的"我",文中画线的。话如何理解,写出了母亲怎样的感情?联系全文,你能揣摩出作者记住母亲这番话是怎样的感情吗?

5.请揣摩下面三个句中的带点词,比较它们在不同语句中表达的不同意义,说说它们各自的作用:

①我生下来,就没有奶吃。

②家里有一棵月季,父亲养了一春天,刚开了一朵大花,她折下就给我送去了。

6.概括文中母亲的性格:

7.本文在语言表达和选材上与(背影)《回忆我的母亲》有什么异同?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1)以斗牌强忍丧于巨痛(2)"疯"干收割劳动(3)慎养屠弱病儿(4)相帮有求之人(5)替儿求索蝈蝈(6)折花喜送儿子(7)母子的永诀

2."七个孩子只养活了我一个","七"与"-"数量悬殊的比较,再加上"只",强调剩下的"惟一",强调失子之多。"一个月里""死了三个",强调承受短时间内失子多的巨大打击。爷爷的话"心里想不开,人就会疯了",从侧面写了母亲忍受巨大打击的情态。

3.从①母亲早出晚归干活的行动②母亲一身灰草的外貌③母亲衣裤泛白碱和袜汗的细节④母亲的抢收口号。豁出去拼命干。以夸张说法准确表现出母亲刻苦耐劳的性格。

4.含蓄表达了母亲深爱儿子的感情。"是不会孝顺的",说出了母亲对儿子无所求,只希望儿子能平安长大的愿望。"烧香还愿""求来的"则写出了这位劳动妇女母亲珍爱惟一儿子的深情。作者对母亲的感情:要报效母亲的养育之思。(从下文写母亲八十四岁高龄,与儿子同住天津安享晚年的情况可知)

5.①"就"副词,表示在很短时间内。准确写出"我"刚出生便没奶吃,暗示幼小的"我"难养。" ②"就"副词,表示母亲"折花"与"送给我"两个动作连接紧凑。准确写出母亲得知儿子消息时急于见儿子的兴心倩。

6.刻苦耐劳,深爱儿子,博爱善良。

7.同:都以质朴的语言叙述亲情,都选择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平凡事情表述亲情。异:语言上,《回》最显平实。在概述母亲一生几个阶段几方面的事情后议论点题。《背》是在重点评写父亲背影的同时抒写"我"的感情。本篇的语言则更显言简意赅之长,全篇没有一句抒情议论,浓浓的情都寄寓于平实的叙述中。选材似乎是漫不经意的追忆片断,实际件件事都以"真情"串起,于平淡见深情。

阅读题和答案 篇三

王瑶先生在建国后长期执教于北大中文系,他在学术上的主要贡献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他对中古文学史的研究,他最著名的著作是《中古文学史论》,据有关专家说,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他另外一个最大的贡献是在建国以后,第一个写《新文学史稿》,是我们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所以有非常巨大的影响。

1987年,王瑶先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自我介绍》这样一篇短文:“在校时诸多平平,鲜为人知。惟斯时曾两系囹圄,又一度主编《清华周刊》,或能为睽违已久之学友所忆及。多年来皆以教书为业,乏善可述,今乃忝任北京大学教席。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 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惟乡音未改,出语多谐,时乘单车横冲直撞,似犹未失故态耳。”

“出语多谐”,是王瑶先生最为特别的语言表达方式。先生著作里的语言,和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是不一样的,有很大的差异。先生著作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但在日常谈话中,他确实“出语多谐”。鲁迅先生喜欢给人起绰号,入木三分,到了刻毒的地步,王瑶先生也是这样,假如私下讨论一个人,或一类人,他会用一句话概括,概括得也是入木三分,让人终生难忘。我举个例子:他说我们学者中有一类,与其说是学者,不如说是社会活动家,是“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我们今天就到处遇到这样的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他或者根本没有学问,但极善公关,或者也有点学问,开始阶段还下了点工夫,取得一定成绩,然后就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最大报酬,得到最大限度的好处,包括政治和物质的好处,通常情况下,还要超值。而他们一旦掌握权力那就很可怕,他会充分利用现有的体制,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拉帮结派,“武大郎开店”,压制才华高于自己的同辈或年轻人,有的就成了学霸。——可以说,王瑶先生的概括是击中了某类人,以及我们的教育体制的要害的。

王先生还把一些学者称为“二道贩子”,即向外国人贩卖中国货,又向中国人贩卖外国货。他并没有真学问,无论对中国文化,还是外国文化都并无真知,深知,一知半解,抓住一些皮毛,就到处炫耀,糊弄,他的学问全在一个“贩”字。——这话说得非常刻毒,却也击中要害。王瑶先生在八十年代就看出了贩卖学术,即学术商业化的倾向,这样的眼光不能不让人折服。我现在在观察当下中国学术界与教育界时,常常要想起王瑶先生取的这样两个绰号,我觉得这都可以称得上某些学者类型的经典性概括。

王瑶先生还有一段话也让我不能忘怀。有一天王瑶先生找到我,他说,我现在面临两难选择:我现在年纪已经大了,要是继续努力,发挥余热,不过是“垂死挣扎”;要是什么也不做,那就是“坐以待毙”,你说我该怎么办?他最后的选择是:“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我当时听了以后受到了极大的震撼,也反过来问自己:我是不是也面临着这样的两难,虽然我年纪比王先生轻。这是一个人类共同的生命命题:所有的人,都有同一个“死亡”在等待你,这是毫无例外,不可选择的;但由生到死的路途,却有“有为”(“垂死挣扎”)与“无为”(“坐以待毙”)两种选择。这背后是有一个人生哲理的,即人生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在“挣扎”的过程中,“有”所“为”,爆发出生命的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就有了某种价值;如果选择“无为”,什么也不干,这样的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了。这里有很深的哲理,但王瑶先生用一种玩笑式的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就具有很大的冲击力。

(节选自《和当代大学生谈王瑶先生以及我们那个时代所受的教育》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中古文学史论》是王瑶先生最为重要的学术贡献之一,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没有产生超越他的著作。

B.王瑶先生著作里的语言,是标准的学术语言,严谨而简洁,与他日常生活中谈话的语言存在很大差异。

C.王瑶先生在评价某些人事时入木三分,那些精准的概括不但常常击中某类人或教育体制的要害,还具有一定的预见性。

D.王瑶先生用“武大郎开店”辛辣地讽刺了那些学问不大但极善通过社会公关极力推销自己的产品,以取得超值报酬的某类人。

E.作者主要运用语言描写的手法,形象而生动地表现出了王瑶先生的个性与人格魅力。

(2)本文第二段王瑶先生的《自我介绍》中,“颠倒黑白”与“水深火热”分别是什么含义?在文中有哪些作用?(6分)

(3)本文通过哪几方面来表现王瑶先生的“出语多谐”?(6分)

(4)王瑶先生所说的“垂死挣扎”和“坐以待毙”的选择背后,蕴含着一个怎样的人生哲理?你是否认同王瑶先生的选择?请谈谈你的`认识。(8分)

参考答案:

(1)AE.(A项不符合文意,原文是“可能到现在中古文学史的有关研究还很少有超越他的著作”;E项无中生有,肖像描写并非是本文塑造王瑶形象的主要手法,惟一有关人物外貌的信息来自于王瑶的《自我介绍》,而这依然属于从语言描写的角度塑造王瑶“出语多谐”的个性)(题中D项“具有”前应加“而且”一词。从内容上不能影响答题。表示歉意)

(2)①含义:“颠倒黑白”意思是自己头发本来是黑的,年纪大了,就变成白发;人的牙齿一般都是白的,然而自己吸烟太多,所以牙齿呈黄黑色。“水深火热”意思是喜欢饮茶和吸烟。这两句话道出了王瑶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精神境,同时也是那个时代的形象概括。(或:这一代人曾经生活在“颠倒黑白”的时代(文革),身处“水深火热”的苦难之中,体味了难以计数的辛酸。)

②作用: 内容上 表现作为学者的王瑶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的心态(1)。结构上引出下文所说王瑶“出语多谐”,严酷的事实以幽默的语言出之。(1分)

(3)答案:①描述自我:王瑶说自己“迩来垂垂老矣,华发满颠,齿转黄黑,颇符‘颠倒黑白’之讥;而浓茗时啜,烟斗常衔,亦谙‘水深火热’之味。”

②审视他人:王瑶分别将一些学者概括为“社会活动家型的学者”“二道贩子”和“学霸”等。

③看待人生:王瑶把“有为”和“无为”两种人生选择比作“垂死挣扎”和“坐以待毙”。

(4)答案:人生哲理——所有人都要面对一个人类共同的生命命题——无可选择的“死亡”;但由生到死的路途,却有“有为”(“垂死挣扎”)与“无为”(“坐以待毙”)两种选择(此句只能得1分)。即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不在于结局,而在于过程(此句直接能得2分)。

我认同王瑶先生的选择(2分)。

①人生既是追求的过程,也是结果的诠释。过程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序,结果是一定阶段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后状态。在人的自我实现中,过程比结果更重要。面对人生中的困境与苦难,人应该在不断拼搏和奋斗的过程中,有所作为,让生命爆发出火花,哪怕是只有一个瞬间,也会带来美感,人生就拥有了某种意义和价值;例如:巴金年老时《巴金随想录》。(2分)

②(反面说)如果选择消极退避、无所作为,这样生命就没有一点光彩,就真的“坐以待毙”,毫无意义和价值可言,王瑶先生的人生选择恰恰说明重视过程的意义所在。(2)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篇四

①我以为世间最可宝贵的就是“今”,最易丧失的也是“今”,因为他最容易丧失,所以更觉得他可以宝贵。

②为什么“今”最可宝贵呢?最好借哲人耶曼孙所说的话答这个疑问:“尔若爱千古,尔当爱现在。昨日不能唤回来,明天还不确实,尔能确有把握的就是今日。今日一天,当明日两天。”

③为什么“今”最易丧失呢?因为宇宙大化,刻刻流转,绝不停留。时间这个东西,也不因为吾人贵他爱他稍稍在人间留恋。试问吾人说“今”说“现在”,茫茫百千万劫,究竟哪一刹那是吾人的“今”,是吾人的“现在”呢?刚刚说他是“今”是“现在”,他早已风驰电掣的一般,已成“过去”了。吾人若要糊糊涂涂把他丢掉,岂不可惜?

④有的哲学家说,时间但有“过去”与“未来”,并无“现在”。有的又说,“过去”“未来”皆是“现在”。我以为“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话倒有些道理。因为“现在”就是所有“过去”流入的世界,换句话说,所有“过去”都埋没于“现在”的里边。故一时代的思潮,不是单纯在这个时代所能凭空成立的',不晓得有几多“过去”时代的思潮,差不多可以说是由所有“过去”时代的思潮,一凑合而成的。

⑤吾人投一石子于时代潮流里面,所激起的波澜声响,都向永远流动传播,不能消灭。屈原的《离骚》,永远使人人感泣。打击林肯头颅的枪声,呼应于永远的时间与空间。一时代的变动,绝不消失,仍遗留于次一时代,这样传演,至于无穷,在世界中有一贯相联的永远性。昨日的事件,与今日的事件,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此数个复杂事件,与明日的数个复杂事件,更合构成数个复杂事件。势力结合势力,问题牵起问题。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过去”“未来”的中间,全仗有“现在”以成其连续,以成其永远,以成其无始无终的大实在。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这就是过去未来皆是现在的道理,这就是“今”最可宝贵的道理。

⑥吾人在世,不可厌“今”而徒回思“过去”,梦想“将来”,以耗误“现在”的努力;又不可以“今”境自足,毫不拿出“现在”的努力,谋“将来”的发展。宜善用“今”,以努力为“将来”之创造。由“今”所造的功德罪孽,永久不灭。故人生本务,在随实在之进行,为后人造大功德,供永远的“我”享受,扩张,传袭,至无穷极,以达“宇宙即我,我即宇宙”之究竟。

(本文有删节)

19. 本文透辟地论述过去、现在、未来三者的辩证关系,意在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答案不超过10字)(2分)

答:

20. 文章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例并概述其作用。(6分)

答:

21. 如何理解第⑥段画线句子的含义?请结合你们正值青春年少的人生特点并引用恰当的名言警句简要回答。(3分)

答:

参考答案:

19.(2分)立足现实,珍惜现在。(“立足现在,创造未来”、“珍惜今天,把握当下”或“我们要珍爱今天”等。意近即可,超过10字不给分。)

20.(6分)论证方法:一是道理论证,如第②、④段引用哲人的话使论证更权威;(2分)二是举例论证,如第③段举出宇宙间的客观现象,第⑤段举出屈原、林肯的事例,使论证具体可感;(2分)三是比喻论证,如第⑤段“吾投入一石子……不能消灭”、“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使论证的道理更形象易懂。(2分)

21.(3分)

(1)“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善用今天,努力求学、修身,习得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本事,做一个于己于家于人于国有用的人。

(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名言引用恰当,1分,如引用本文名句不得分;结合文句阐述通畅,2分)

高一语文期末考阅读专项训练和答案 篇五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骆 驼

梁实秋

台北没有什么好去处。我以前常到动物园走动走动,其中两个地方对我有诱惑。一个是一家茶馆,有高屋建瓴之势,凭窗远盼,一片油绿的田畴,小川蜿蜒其间,颇可使人目旷神怡。另一值得看的使是那两只骆驼了。

有人喜欢看猴子,看那乖巧伶俐的动物,略具人形,而生活究竟简陋,于是令人不由地生出优越感,拘一把花生米掷过去。有人喜欢看狮子跳火圈,狗作算学,老虎翻跟头,觉得有趣。我之看得骆驼则是另外一种心情,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它的槛外是冷清清的,没有游人围绕,所谓槛也只是一根杉木横着拦在门口。地上是烂糟糟的泥。它卧在那,老远一看,真像是大块的毛姜。走近一看,真可吓人!一块块的毛都在脱落,斑驳的皮肤上隐隐地露着血迹。嘴张着,下巴垂着,有上气无下气地喘。水汪汪的两只大眼睛好像是眼泪扑簌的盼望着能见亲族一面似的。腰间的肋骨历历可数,颈子又细又长,尾巴像一条破扫帚。驼峰只剩下了干皮,像是一只麻袋搭在背上。骆驼为什么落到这种悲惨的地步呢?难道“沙漠之舟”的雄姿即不过如此么?

我心目中的骆驼不是这样的。儿时在家乡,一听见大铜铃丁丁当当响,就知道是送煤的骆驼队来了,愧无管宁的修养,往往夺门出视,一根细绳穿系着的好几只骆驼,有时是十只九只的,一顺的立在路边。满脸煤污的煤商一声吆喝,骆驼使乖乖地跪下让人卸货,嘴角往往流着白沫,口里不住的嚼——反刍。有时还跟着一只小骆驼,几乎用跑步在后面追着,面对着这样庞大而温驯的驮兽,我们不能不惊异地欣赏。

是亚热带的气候不适于骆驼居住。动物园的那两只骆驼不久就不见了,标本室也没有空间容纳它们,我从此也不大常去动物园了。我常想:公文书里罢黜一个人的时候常用“人地不宜”四字,总算是一个比较体面的下台的借口。这骆驼之黯然消逝,也许就类似“人地不宜”之故吧?生长在北方大地的巨兽,如何能局促在这样的小小圈子里,如何能耐得住这炎方的郁焦?它们当然要憔悴,要悒悒,要委顿以死。我想它们看着身上的毛一块块地脱落,真的要变成“有板无毛”的状态,蕉风椰雨,晨夕对泣,心里多么凄凉!真不知是什么人恶作剧,把它们运到此间,使得它们尝受这一段酸辛,使我们也兴起“人何以堪”的感叹!

其实,骆驼不仅是在炎热之地难以生存,就是在北方大陆,其命运也是在日趋于衰微。在运输事业机械化的时代,谁还肯牵着一串串的骆驼招摇过市?沙漠地带该是骆驼的用武之地了,但听说现在沙漠里也有现代化的交通工具。骆驼是驯兽,自己不复能在野外繁殖谋生。等到为人类服务的机会消失的时候,我不知道它将如何繁衍下去。最悲惨的是,大家都讥笑它是兽类中最愚蠢的一个;因为它只会消极地忍耐。给它背上驮上 500磅的重载,它会跪下来承受。它肯食用大多数哺乳动物所拒绝食用的荆棘苦草,它肯饮用带有盐味的脏水。它奔走三天三夜可以不喝水,这并不是它的肚子里储藏着水,而是因为它体内的脂肪氧化可以制造出来水。像这样的动物若是从地面上消逝,可能不至于引起多少人的惋惜。尤其是在如今这个世界,大家所喜欢豢养的乃是善伺人意的哈巴狗,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

注:梁实秋,中国现代著名作家。1949年从大陆到台湾,70年代移居美国西亚图,80岁时怀着深深的遗憾重返台湾。

14.为什么作者认为“那两只骆驼”“值得看”?(6分)

答:

15.文未说“像骆驼这样的‘任重而道远’的家伙,恐怕只好由它一声不响的从这个世界舞台上退下去罢”,对骆驼的遭遇,句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试简要说出其中的两种。(6分)

答:

16.作品借物抒怀。联系全文主旨,请概述出作者在文中三个划线句子中所寄寓的情怀。(6分)

答:

17.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第二段描写动物园中的骆驼,第三段描写儿时所见的骆驼,作品通过这一对比描写,突出了“不能不惊异”的感受。

B.作品对骆驼的遭遇作了大量的描写,这些描写都有很强的感情色彩。寓主观色彩于客观描写中,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C.作品中的骆驼,可以看成是作者的自况。作者将情感倾注于“骆驼”这一形象,并通过对其遭遇的描述,抒写了自己的人生体验。

D.作品的感情富于变化:先是对动物园里骆驼遭遇的同情,继而是对家乡骆驼的温驯的惊异,最后是对北方大陆骆驼的命运的释然。

E.作品的文字平实,但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却流淌着一股源于作者对人生经历的深沉思考而产生的充满悲壮色彩的情感激流。

答:【 】【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22分)

永恒的坐标

终于来到奥林匹亚。

没想到这个全人类的体育圣地会有这么好的风景,在快要到达之时就已经是密树森森、清溪浅浅,道路、房舍也变得越来越齐整,空气中洋溢着一种不知来自何处的自然的清香。一脚踏入圣地,你一定会猛然停步,因为被一种阵势吓着了: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象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

这条大街看不到尽头,只知道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人类的健康。

见到了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搞清了古代每次运动会前点燃圣火的路线,抬头仰望昂首云天的无数石柱,不能不承认,健康是他们的宗教。

走进一个连环拱廊,便到了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跑道四周的观众看台是一个绿草茵茵的环行斜坡,能坐四万人。中间有几个石座,那是主载判和贵宾的席位。

……

漫步在奥林匹亚,我很少说话,领受着不轻的文明冲撞。我们也有灿烂的文化,但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古代希腊追求人的双重健康: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智力的健康毋须多言,正如一些西方学者所说,在哲学、伦理学、逻辑学、数学、美学、医学、法学等等领域,我们至今仍是用希腊的基础话语在思考;肢体的健康更有一系列强大的证明,例如今天全世界还在以奥林匹克和马拉松的名义进行体育竞赛,希腊的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把智力健康和肢体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集合在一起,才是他们有关人的完整理想。我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大多须发茂密,肌肉发达,身上只披一幅布,以别针和腰带固定,上身有一半袒露,赤着脚,偶尔有鞋,除了忧郁深思的眼神,其他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

别的文明多多少少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做起来常常顾此失彼,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土,或仿效寒士,很少构想两相熔铸、两相提升的健全状态。因此,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

我历来认为各种伟大的文明都自成结构,很难拆开了作局部比较,但在奥林匹亚,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而这个差距的产生,不是由于局部,而是关及人的整体。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在人际关系上做了太多的文章。结果,真正的健全缺少标志,缺少赛场,只有一些弧独的个人,在林泉间悄悄强健,又悄悄衰老。

14、从全文看,为什么说奥林匹亚是“永恒的世界坐标”?(6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5、作者写“无数苍老的巨石,不管是当年的楼础、殿基还是雕塑,全都从千年的颓废或掩埋中踉跄走出,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大道两旁。就象无数古代老将军烟尘满面地站立着,接受现代人的检阅。”(1)作者写这段话表达的意思和作用是什么?(4分)(2)这段话用了什么手法?(2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作者在文中说:“我明确无误地感受到了古代中华文明的差距”,这个差距的实质是什么?(6分)

17、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从奥林匹亚的楼础、殿基和雕塑联想到奥林匹亚的精神,赞颂对两种健康的追求。

B、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原因是这里是人类黎明期最重要的竞技场。

C、“或流于愚勇,或流于酸腐,或追慕骑土,或仿效寒土”,作者在这里用排比的句式,强调了别的文明也有智力和肢体这两方面的提倡。

D、作者在奥林匹亚领受了不轻的文明冲撞,反思了古代中华文明与古希腊文明的差距。

E、作者在文中写到不止一次看到出土的古希腊哲学家和贤者的全身雕像,主要是为了表明希腊人体雕塑至今仍是人类形体美无可企及的标本。

答:【 】【 】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7题。(20分)

(甲)窗外有两株梧桐,三星期前,树上的叶子是还没有银元大的疏疏朗朗的几许红叶,如今已是密丛丛一树肥大的绿叶了。玻璃上也映出一层暗绿色来。假使在盛暑烈日如火的时候,我坐在这个位置真是清凉仙境呢!梧桐两旁各有一行冬青树,感谢园丁贪懒没有来修剪,已长得很高了。深绿色的叶子经了几番冷雨洗濯,更显出翡翠一般鲜艳的色彩来。梧桐的对面,沿着豆腐作场间的隔壁,有五六株南天竹,瘦弱的枝干负着瘦弱的绿叶,很伶仃地在颤动。天竹的旁边还有一棵枇杷树。这树却很壮丽的,叶肥枝硬,傲然站立在那边;虽然没有梧桐那样的高大,但颇有睥睨一切的气概。在这小小的院子里,除了树木,本还种着几株玫瑰,不过玫瑰花久已开过了,如今只剩得几个带着几丝憔悴的花须罢了。沿着院子中间的荷花缸的四周,倒还有几株杂草生着菜花一般的小黄花。雨止时,有二三小粉蝶时时在这几朵黄花上来回飞舞。麻雀也时时飞到花边来啄取什么似的跳来跳去,有时跳到冬青树下,隐藏住了身体,然后吱喳吱喳地叫。

荷花缸里除去铜钱大的浮萍外,新近长出了三张嫩绿的荷叶。叶上有两颗浑圆的光亮的雨珠在滚动,有如女孩的一双眼睛一般活泼。小雨点落到缸中的水面上打出无数的圆涡,雨止了,水面又平静了。

(选自徐蔚南《初夏的庭院》)

(乙)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好像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却换来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金色主宰了世界上的一切,热风浮动着,飘过田野,吹送着已熟透了的麦香。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

夏天的色彩是金黄的。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润,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做着最后的冲刺。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你看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了风,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麦子打完了,该松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选自梁衡《夏感与秋思》)

13.甲、乙两文写的都是夏天,但角度不同,侧重点不同,试作说明。(6分)

14.甲、乙两文所描写的夏天的特点分别是怎样的?(6分)

甲文:___________ (3分) 乙文: (3分)

15.甲文画线句子写了凋零的玫瑰和几朵菜花般的小黄花,作者的用意是什么?(2分)

16.乙文画线处多属短句,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分)

17.甲乙两文风格迥异,你更喜欢那种风格?结合原文具体谈谈。(4分)

阅读训练二: 文言文专项练习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1题。(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

郑光,宣宗之舅,别墅吏颇恣横,为里中患。积岁征租不入,户部侍郎韦澳为京兆尹,擒而械系之。及延英①对,上曰:“卿禁郑光庄吏,何罪?”澳具奏之。上曰:“卿拟如何处置?”澳曰:“臣欲寘②于法。”上曰:“郑光甚惜,如何?”澳曰:“陛下自内庭用臣京兆,是使臣理畿甸③积弊。若郑光庄吏积年为蠹,得宽重典,则是朝廷之不,独行于贫下,臣未敢奉诏。”上曰:“诚如此,但郑光再三干朕,卿与贷法④得否?不然,重决贷死可否?”澳曰:“臣不敢不奉诏,但许臣且系之,俟征积年税物毕放出,亦可为惩戒。”上曰:“可也。为郑光所税扰乡,行法自近。”澳自延英出,径入府杖之,征欠租数百斛,乃纵去。

(宋王谠《唐语林》卷二)

帝舅郑光主墅吏豪肆,积年不输官赋,澳逮系之。它日延英,帝问其故。澳具道奸状,且言必寘以法。帝曰:“可贷否?”答曰:“陛下自内署擢臣尹京邑,安可使画一法独行于贫下乎?”帝入白太后曰:“是不可犯。”后为输租,乃免。由是豪右敛迹。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九十四》)

[注]延英:①宫殿名。②寘:同“置”。③畿甸:京都周围附近的地区。④贷法:免除法律惩处。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卿拟如何处置 拟:准备、打算

B、是使臣理畿甸积弊 理:治理

C、但郑光再三干朕 干:冒犯

D、可贷否 贷:宽免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舅郑光手下的庄吏犯法被抓,皇帝亲自出面求情,要京兆尹韦澳放人,韦澳表示不敢奉诏,皇帝就先提出贷法,继而提出贷死,于是,韦澳不敢不奉诏。

B、韦澳虽不敢不奉诏,但还是采取了先施杖刑、征收欠租,然后才放人的办法,这种既给了皇帝面子,又维护了一点朝廷之法的做法,在当时来说亦可谓两全之策。

C、皇上之所以将担任户部侍郎之职的韦澳调任京兆尹,是因为京城内外积弊甚多,有严于执法的韦澳才有能力将其治理得井井有条。

D、韦澳不敢奉诏的主要理由是,如果对干过许多坏事的郑光庄吏免去重刑,那么,朝廷的法律就是只对下而不对上;如此,又怎能服人呢?

10.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新唐书》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京兆尹韦澳惩处郑光庄吏一事为例,说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的法治思想。

B、文中提到皇帝向太后汇报的细节,说明皇帝为郑光庄吏求情也是不得已的事情。

C、“后为输租,乃免”的结果说明,韦澳处理问题既讲原则性,又讲灵活性。

D、启示后世官吏,应当注意从郑光庄吏身上吸取教训,不可胡作非为。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题3分,共9分) :

(1)卿禁郑光庄吏,何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_

(2)为郑光所税扰乡,行法自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3)由是豪右敛迹。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五、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 --11题。(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

江淹,字文通,济阳考城人也。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起家南徐州从事,转奉朝请。宋建平王景素好士,淹随景素在南兗州。广陵令郭彦文得罪,辞连淹,系州狱。淹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

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1]上第,转巴陵王国左常侍。升明初,齐帝辅政,闻其才,召为尚书驾部郎、骠骑参军事。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少帝初,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时明帝作相,因谓淹曰:“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淹答曰:“今日之事,可谓当官而行,更恐才劣志薄,不足以仰称明旨耳。”于是弹中书令谢朏等以久疾不预山陵公事;又奏前益州刺史刘悛、梁州刺史阴智伯,并赃货巨万,辄收付廷尉治罪。临海太守沈昭略、永嘉太守庾昙隆,及诸郡二千石并大县官长,多被劾治,内外肃然[2]。明帝谓淹曰:“宋世以来,不复有严明中丞,君今日可谓近世独步。”

明帝即位,为车骑临海王长史。永元中,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3],淹称疾不往。及事平,世服其先见。

东昏末,淹以秘书监兼卫尉,固辞不获免,遂亲职。谓人曰:“此非吾任,路人所知,正取吾空名耳。且天时人事,寻当翻覆[4]。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临事图之,何忧之有?”顷之,又副领军王莹。及义师至新林,淹微服来奔,高祖板为冠军将军,秘书监如故,寻兼司徒左长史。其年,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四年卒,时年六十二。高祖为素服举哀。赙[5]钱三万,布五十匹。谥曰宪伯。

淹少以文章显,晚节才思微退,时人皆谓之才尽。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 (选自《梁书》,有删节)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以本官兼御史中丞 ②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B.①可谓当官而行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且天时人事,寻当翻覆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D.①高祖为素服举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9.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江淹文思敏捷的一组是( )

① 少孤贫好学,沉静少交游

② 淹狱中上书,景素览书,即日出之

③ 寻举南徐州秀才,对策上第

④ 是时军书表记,皆使淹具草

⑤ 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

⑥ 及义师至新林,淹微服来奔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③④⑥ D、①⑤⑥

10.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南徐州当从事的时候,江淹被人牵连关在监狱里,写了一封信给建平王,建平王就把他放了出来。

B.任御史中丞时,江淹没有辜负宰相对他的期望,作风严明,弹劾了一大批不称职和贪污的官员,使朝廷内外风气肃然。

C.在宋齐易代之际,江淹放弃自己的职守,隐藏了身份及时去投奔齐军,受到齐高祖的赏识和重用。

D.江淹年轻时凭借文章显名,晚年才思减退,诗文没有佳句。“江郎才尽”后常用来比喻才思枯竭。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 君昔在尚书中,非公事不妄行,在官宽猛能折衷;今为南司,足以震肃百僚。(5分)

译文:

②崔慧景举兵围京城,衣冠悉投名刺,淹称疾不往。及事平,世服其先见。(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14(语句理解)(4分)答案与下列其中一点相近可得4分:①因为它们的遭遇与作者类似。②因为它们的遭遇让作者联想到自己。③因为它们引起作者无限感概。答案与下列其中一点相近可得2分:①因为那两只骆驼扮演的是悲剧的角色。②因为它们显得可怜。③因为它们值得同情。 15(语句理解)(4分)。表达了对骆驼被迫退出世界舞台的①无奈②失落(惆怅或痛苦)③不平④自嘲。能答对其中1点得2分,答对2点得4分。 16(分析归纳)(6分)。海外游子思归却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6分)。答对下列其中一点只能得3分:①作者思归(思亲)之情。②台湾不适宜自己久居的感叹。答对下列其中一点也只能得3分:①游子(作者)有家难归的痛苦之情(3分)。②对忍辱负重的人(自己)却不容于现实的感慨(3分)。 17(鉴赏评价)(4分)B C (A文中的对比不是为“突出‘不能不惊异’的感受”,而是为突出骆驼的悲剧形象。D对北方大陆骆驼日趋衰微的命运,作者表达的不是“释然”,而是不平与痛苦。作品的感情基调“悲”而不“壮”。答对一项2分,答对两项4分。)

二、参考答案:

14、(1)这是全人类的体育圣地。(3分)(文中两次提到"圣地",这个圣地不仅是值得景仰,它的精神已为全世界所接受。它通向一个最简单的终点:为了人类的健康。答"健康是他们的宗教",也可接受。(这一点是体育最直接的意义,即一般意义上的健康。)(2)把智力的健康和肢体的健康发挥到极致然后再结合在一起。(3分)答"把健康的概念如此强列的纳入文明,并被全人类接受,实在是希腊文明值得我们永远仰望的地方"。或答"他们有有关人的完整理想"。都可以接受。(这方面是作者特别强调的,它是奥林匹亚精神的核心,而不是一般意义的健康。)

15、(1)这样写突出了圣地虽然年代久远,却仍给人一种威严和庄重;引起人们对古希腊文明的深沉思考。(4分)(意思2分,作用2分)(2)采用了拟人和比喻的手法。(两点,一点1分,共2分)

16、古希腊文明把健康如此强烈的纳入文明,关注人的整体,追求人的双重健康;而中华文明较少关注个体意义和机体意义上的自我。(回答要两方面比较)(一个方面3分,共6分,不倒扣。)

17、A D(B项中最早的竞技场不是仰望的直接原因,作者赞颂的是一种精神;C项中别的文明虽然也有这两方面的提倡,但常常顾此失彼,这个排比句说的是顾此失彼的种种表现;E项中写看到的雕像是因为这些雕像与运动员没有太大的差别,从而阐明对双重健康的追求。(一项2分,共4分,)

三、参考答案

13.答案:甲文着眼于初夏的一座庭院,侧重于对“绿”的描写;乙文着眼于盛夏的大地,侧重于对“金色”的渲染。(意思对即可。)

14.答案:甲文:清新、淡雅、宁静。乙文:紧张、热烈、急促。

15.答案:用来烘托“绿”,使人感到“绿”格外地浓郁,正所谓“绿肥红瘦”。

16.答案:短句给人以急促的感受,突出了农民夏收的紧张、忙碌。

17.提示:言之成理即可。评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四、8.C(干,求情)9.C(原文说的是“使臣理畿甸积弊”,韦澳要治理的是京城周围地区,而非京城内外)10.A(从全文来看,韦澳还是能够灵活处理皇亲国戚的问题的,所以“执法必严”之说有点过头了)11.(1)你拘禁郑光的庄吏,他犯什么罪?(重点词语:“禁”、“何罪”)(2)因为郑光交税一案影响了乡里的工作,自然要接受法律的制裁。(重点词语:“为……所”“行法”、“近”)(3)从此,那些有钱有势的人都收敛自己的行为,不敢放纵了。(重点词语:“由是”、“豪右”、“敛”)

五、参考答案

8、C(都作“况且”讲;A①为介词,表凭借,②为连词,表修饰;B①为顺承连词,连接两个动词,②为转折连词,作“但是”讲;D①做介词,作“替”讲,②是动词,作“是”讲)9、B 10、 A(不是在南徐州,而是在南兗州) 11、(1) 你过去在尚书府中,不是公事不胡乱去做,处理事情宽大严厉能调和;现在担任南司的长官,足以使百官震动收敛。(关键词:昔、妄、折衷、震肃,各1分) (2) 崔慧景发动士兵包围了京城,有地位的人都到崔慧景那里投名片,只有江淹称病不去。等到事变平息后,大家都佩服他有先见之明。(关键词:举兵、投、及、服,各1分)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篇六

话说父亲

王安忆

①父亲是一个话剧导演,一副很不知人情世故的样子,再加上他那一副很不知人事世故的样子,便像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真正是一派天然,再没有比父亲更不会做人的人了。他甚至连一些最常用的寒暄絮语都没有掌握,比如,他与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战友见面时,那叔叔说:“你一点没老。”他则回答道:“你的头发怎么都没了?”弄得十分扫兴。见面的套话没有掌握,告别的套话也没有。有他不喜欢的、不识趣的客人来访,他竟会在人刚转身跨出门坎时,就朝人背后扔去一只玻璃杯。别人对他留有什么印象,是他从不关心的。他是只须自己就能证明得了自己。比起世上太多的终年终月为别人的观瞻营造一个自己的生活,是要轻松。

②而奇怪的是,像他这样不会做人的人,却有着惊人的人缘。1978年,在他做胆囊炎手术时,人艺的男演员们便自发排了班次,两小时一班地轮流看护,准时准刻,从不曾误点。这种挚诚至深的对待,令我们久久难以忘怀。俗话常说人心换人心,我们虽不知道他对演员们是如何,可从演员们对他,却可以看出他的对待。也因他对人不加矫饰,人对他也不以虚礼往来。我们经常听到演员们以他的素材演编的长篇喜剧,比如,喝了药水之后,发现瓶上所书“服前摇晃”,于是便拼命地晃肚子;还比如,将给妈妈的信投到“人民检举箱”等等,诸如此类,刻划了一个糊里糊涂的父亲。因他对人率真,人对他也率真;因他对人不拘格局,人对他则也不拘格局。他活得轻松,人们与他也处得轻松。即便在他不很得意的时候,他的身边也没缺少过朋友。听母亲说,在他被划为右派的时候,就有一位阿姨为他辩护,而因此几乎划为了右派。似乎是,正因为他没有努力去做人外,反倒少了虚晃的手势,使他更明白于人,更明白于世。所以,他倒也活得比谁都自在。

③当然,他如此自在地做人,尚须条件。至少,在他朝人身后扔去一只玻璃杯子后,要有人为他打扫现场。他一如不食人间烟火,皆也因为,尚有人为他操心此类俗事,家庭便是他坚强的'后盾了。在这一个纷繁的世界里,他的纯净的哲学要建立并实践,必得有人为他开辟一个清静的场所。

④他不会玩一切斗智的游戏,腹中是没有一点点春秋三国,只迷住一本与世无争的书。他最大的娱乐,也是最大的功课,便是读书,中文的,或者外文的,戏剧的,或文学的,个个种种。书也为他开辟了另一个清静的世界,在那里,他最是自由而幸福,他的智慧可运用得点滴不漏。

⑤因了以上的这一切,他在离休以后的日子里,便不像许多老人那样,觉得失了依傍而恍恍然,怅怅然,他依然如故,生活得充实而有兴味。他走的是一条由出世而入世,由不做人而做人的道路。

(节选自《话说父亲》,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父亲的性格特点。(3分)

答:

2.阅读第(2)段,列举出父亲“惊人的人缘”的三种具体的表现。(3分)

答:

3、细读第(2)段,谈谈你对“正因为他没有努力地去做人,反倒少了虚晃的手势,使他更明白于人,更明白于世”的理解。(2分)

答: 王安忆《话说父亲》阅读答案

4.读完全文后,你认为父亲过的是怎样的生活?说说他能过上这样生活的原因。(6分)

答:

5.在现实生活中,你觉得“做人”(待人接物)与“有人缘“有无必然的联系,为什么?

答:

《话说父亲》阅读题答案:

1.(共3分)天然、率真、不拘格局,诚挚至深(真诚),与世无争,机智。

(每点1分,答对3点给3分)

2.(共3分)(1)手术时,人艺的男演员们轮流看护(生病时演员真诚的待他)。(2)演员们以他

的素材编演长篇喜剧。(3)很不得意时身边也没有缺少朋友(父亲划为右派时,一位阿姨为他辩护)。

(意思对即可)

3.(共2分)因为他没有刻意追求待人接物的矫饰,就少了一些虚礼往来,从而让他更被别人明白,

更被世人理解、接受。(意思对即可)

4.(共6分)轻松,自在(自由),幸福,充实,有兴味。(答任意4点给3分,少一点扣1分。)

父亲的性格使然(答出父亲性格也可),家庭为他开辟了一个消静的场所(家庭做坚强后盾),读书为他开辟了一个清静的世界。(每点1分,共3分)

5.(共3分)有。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能注重交往的礼节,尊重别人,再以诚相待,

我们就一定会获得别人的尊重,获得好人缘。

没有。 在待人接物方面即使不太注意礼节,甚至不懂的寒暄、客套,只要以诚相待,同样会换来别人的真诚,获得好人缘。

(有或没有,1分;言之成理即可,2分,如果在待人接物方面有应付,虚假行为不得分。)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篇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赵概,字叔平,南京虞城人。少笃学自力,器识宏远。中进士第,为集贤校理、开封府推官。奏事殿中,仁宗面赐银绯。

出知洪州,州城西南薄章江,有泛溢之虞,概作石堤二百丈,高五丈,以障其冲,水不为患。僚吏郑陶、饶奭挟持郡事,为不法,前守莫能制。州之归化卒,皆故时群盗。奭造飞语曰:“卒得廪米陈恶,有怨言,不更给善米,且生变。”概不答。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阖府股栗。加直集贤院。坐失举渑池令张诰免,久乃起。

召修起居注。欧阳修后至,朝廷欲骤用之,难于越次。概闻,请郡,除天章阁待制,修遂知制诰。逾岁,概始代之。苏舜钦等以群饮逐,概言:“预会者皆馆阁名士,举而弃之,觖①士大夫望,非国之福也。”不报。谏官郭申锡论事忤旨,帝欲加罪,概曰:“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乃止。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擢枢密使、参知政事。数以老求去。

熙宁初,拜观文殿学士、知徐州。自左丞转吏部尚书,前此,执政迁官,未有也。以太子少题致仕,退居十五年,尝集古今谏争事,为《谏林》百二十卷上之。神宗赐诏曰:“请老而去者,类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唯卿有志爱君,虽退处山林,未尝一日忘也。当置于坐右,时用省阅。”元丰六年薨,年八十八。赠太子太师,谥曰康靖。

概秉心各平,与人无怨怒。虽在事如不言,然阴以利物者为不少,议者以此刘宽、娄师德。坐张诰贬六年,念之终不衰,诰死,恤其家备至。欧阳修遇概素薄,及修有狱,概独抗章明其罪,言为仇者所中伤,不可以天下法为人报怨。修得解,始服其长者。

(《宋史·赵概传》,有删节)

4、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B.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C.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D.知郓州/应天府/代韩绛为御史中丞/绛以论张茂实不宜典宿卫罢/概至/首言之/茂实竟去

5、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包括除了皇帝宫中私生活外的种种言行,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B.枢密使是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大臣担任,宋以后改由宦官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

C.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盖指官员辞职归家。

D.赠,是古代朝廷对功臣的先人或其本人死后追封爵位官职。有时朝廷还会根据各文臣武将的生前事迹给予称号以褒贬善恶,是为谥号。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概,年少时勤奋学习能自力,器量见识宏远。秉性和平,与人没有怨仇。考中进士后,因才干突出,得到皇帝的赏赐。

B.赵概在洪州任上,解除了章江的水患,果断地处理了把持郡里事务,行不法之事的属官郑陶、饶奭,终因渑池县令张诰的过失受牵连而被免职。

C.赵概对朝廷忠耿尽职,即使退居在家,一改一些官员因年老辞官回家后,唯恐自己的一些说辞、议论等传到朝廷的做法,用编书的方式提醒皇上注意纳谏。

D.赵概因张诰被贬职六年,但他对张诰念念不忘,张诰死后,赵概对他的家人照顾非常周到。连一向对他冷淡的欧阳修最终也为之折服。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⑴卒有自容州戍逃归而犯夜者,斩之以徇,因收陶、奭抵罪。(5分)

⑵陛下始面谕申锡毋面从,今黜之,何以示天下?(5分)

《宋史·赵概传》阅读答案

4.(3分)D(结合人名、地名、官职名称以及动词断句)

5.(3分)B.(“唐时由大臣担任,宋以后改由宦官担任”错,应为“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⒍(3分)B(“终因渑池县令张诰的过失受牵连而被免职”是升任直集贤院后的事,而非洪州任上。)

7.⑴(5分)有从容州驻地逃回而违禁夜行的士卒,赵概杀了这些士兵示众,并趁机抓捕了陶、奭二人进行抵罪。(“定语后置”1分,“徇”1分,"因"1分,大意2分)

⑵(5分)陛下当初还当面训示郭申锡不要表面顺从,现在要罢免他,(这样的话,陛下)拿什么来向天下人解释呢?(“谕”1分,“黜”1分,“宾语前置”1分,大意2分)

阅读题和答案 篇八

蜜蜂和蚂蚁阅读答案

人们都喜爱蜜蜂,赞美蜜蜂的辛勤劳动。画家画了许多采蜜图,诗人写了许多赞蜂诗,甚至连刚会说话的小儿嘴里也会哼唱:“我们的生活比蜜甜…….” 蚂蚁很忌妒蜜蜂。他心里一直搁着一个疑团:蜜蜂一早出工,我们也一早出工;蜜蜂晚上回窝,我们也晚上回窝,我们干的活不比蜜蜂少,也不比蜜蜂慢。可人们只夸蜜蜂,不称赞我们,这不是太偏心了吗? 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 有一天,蚂蚁爬到花枝上觅食,见到一只小蜜蜂“翁翁”地飞来采蜜,就抬头气呼呼地说:“____________________” “啥问题?你说吧!”小蜜蜂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和我们一样,整天忙个不停,当然勤劳啊!” “那人们为什么只夸奖你们,从来不称赞我们呢?” 小蜜蜂想了一会,笑着说:“这个问题嘛,我觉得不难回答。因为你们的勤劳是为了自己,我的勤劳却是为了人们。” 蚂蚁听了,心服口服,因此再也不嫉妒蜜蜂了。

1.填空: 蚂蚁嫉妒蜜蜂的是__________,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是______________,蜜蜂的勤劳是_________,蚂蚁勤劳为的是__________。从中看出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两个省略号,第一个表示___________,第二个表示________________。

3、从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同的词。

4、联系上下文,在“_________________”上补全对话。

5、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什么?

参考答案:

1、蚂蚁嫉妒蜜蜂的是:人们称赞蜜蜂,不称赞蚂蚁。蚂蚁想来想去想不通的是:都是早出晚归而人们只赞美小蜜蜂。蜜蜂的勤劳是人们。蚂蚁勤劳为的是自己_。从中看出为他人服务比为自己服务更能受到他人的尊敬

2、文中两个省略号,第一个表示内容的省略,第二个表示寓意的省略。

3、从文中找出三个意思相同的词。

4、联系上下文,在“我有个问题想问你我们蚂蚁勤劳不勤劳”上补全对话。

5、看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什么?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内容简介

膜翅目昆虫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昆虫,其中包括勤劳的小蜜蜂、凶悍的大黄蜂和行色匆匆的小蚂蚁。别看这些昆虫个头小,但是它们对生态平衡和农业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大人物”。

没有蜜蜂访花授粉,许多植物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没有蚂蚁地下筑巢,土壤将缺少养分,并且不透气。著名的昆虫学家、科学记者萨比娜·斯特格豪斯一考瓦克博士将带领我们走进这神奇的蜂蚁世界,探究这些小昆虫的秘密。她向我们介绍了大量依赖鲜花生存的“居民”,以及总是精诚协作的蚂蚁团队。在一起动手环节中,作者还告诉我们如何主动帮助这些小动物,从而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篇九

未来的鞋

一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设计了各种奇妙的鞋,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演员们穿上了我设计的音乐鞋,只要一踏上地面,鞋就会发出美妙的乐曲声。她们在舞台上唱呀,跳呀,歌声是那么悦耳,舞姿是那样优美。台下的观众一次又一次为她们喝彩。

观光旅游的人们穿上我设计的变速鞋,这种鞋上有个小型遥控器,可以控制行驶的速度。在风景优美的地方,按一下“徜徉”键,就可以尽情徜徉于柳堤湖畔、椰林海滨;按一下“急驰”键,一眨眼的工夫,就到了另一个景点。穿上它旅游观光,既方便又快捷,真是开心无比。

漆黑的夜里,出现了一些亮光,这些亮光有的去了医院,有的进了工厂。这是值夜班的叔叔、阿姨穿上了我设计的夜光鞋。这种鞋的鞋尖有个灯泡,夜里穿上它,灯泡就会发光,照亮要走的路。

大家穿上我设计的调温鞋,夏天比穿凉鞋还凉快,冬天比穿棉鞋还暖和……

“龙龙,起床了!”我睁开眼睛,那些奇妙的鞋顿时从眼前消失了。但我有信心将梦想变为现实,让人们生活得更美好。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奇妙——( )快捷——( )悦耳——( )

2.作者设计的奇妙的鞋有 鞋、鞋、鞋和 鞋。

3.我设计的 鞋可以 。

参考答案:

1.奇特 快速 动听(答案不唯一)

2.音乐 变速 夜光 调温

3.“略”

经典阅读题及答案 篇十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注】莳:移栽植物。这里指插秧。

(1)此诗是一幅描绘农忙时节的风俗图画,其中第三句“笠是兜鍪蓑是甲”看似“游离诗外”,实则堪称“神来之笔”,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这首诗句句平易自然,却又不乏新奇快语,请结合任意一联诗句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4.⑴此句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1 分);内容上用“兜鍪”和“甲”分别比喻“笠” 和“蓑”,有一股火药味儿,暗示抢插稻秧就像一场紧张的战斗(2 分);也突出了农忙抢种的。题旨(1 分)。(共 4 分)

⑵示例:

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平实,又可暗示分工明确;

颔联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以“盔甲”防护之严,雨水仍然不免从头上流入脖颈并沾湿肩膀,不难领会春雨之密、之急、之大;

颈联写劳作的忘我程度,家人送饭让歇一会儿却无人答话,连抬头看一眼的工夫也没有,如此便写出抢插的紧张程度;

最妙的是尾联写出全家其乐融融的画面,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

(选以上任意一联解说,3 分)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 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表达效果 1 分)(共4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