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菲文学网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6篇】

《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出自《世说新语·德行十三》,世说新语有南北朝宋朝(420—581)年时期,宋朝临江王刘义庆(403—444年)带领一大批文人编写,梁代刘峻作注。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下是漂亮的编辑给家人们收集整理的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6篇】,欢迎参考,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篇一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和阅读答案

原文

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②旄倪(máo ní):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

参考译文:

孟子谒见齐宣王,说:“所谓故国,不是说国中要有高大的树木,而是说要有世代(与国家休戚与共)的臣子。现在大王没有亲信的臣子了。过去任用的人,现在不知到哪里去了。”宣王说:“我用什么方法才能识别哪些人没有才干而罢免他们呢? ”孟子说:“国君任用人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选,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左右侍臣都说好,不行;大夫们都说好,也不行;全国的人都说好,这才去考察他,见他确实是好,这才任用他。左右侍臣都说不行,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不行,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不行,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不行,这才罢免他。左右侍臣都说可杀,不要听信;大夫们都说可杀,也不要听信;全国的人都说可杀,这才考察他,见他确实可杀,这才杀掉他。所以说,是全国的人杀掉他的。像这样,才可以算是百姓的父母。”

齐宣王问道:“商汤流放夏桀,武王讨伐商纣,有这些事吗?”孟子回答道:“文献上有这样的记载。”宣王问:“巨子杀他的君主,可以吗?”孟子说:“败坏仁德的人叫贼,败坏信义的人叫残,残和贼这样的人叫仲裁者。我只听说杀了仲裁者纣罢了,没听说臣杀君啊”。

齐国攻打燕园,战胜了燕国。齐宣王问道:“有人劝我不要兼并燕国,有人劝我兼并燕国。以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五十天就攻克了它,光凭人力是做不到的。不兼并它,必定会有上天降下的灾祸。兼并它,怎么样?”孟子回答说:“兼并了,燕国人民高兴,那就兼并它。古代有这么做的人,武王就是。兼并了,燕国人民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古代也有这么做过的人,文王就是。以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去攻打另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百姓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难道有别的原因吗?只是想摆脱水深火热的处境罢了。”

齐国人要兼并燕国。别的诸侯国谋划援救它。宣王说:“很多诸侯谋划来讨伐我,(我)用什么方法对付他们呢?”孟子回答道:“我听说过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就治理了天下的人,商汤就是这样。没有听说凭着方圆千里的土地还怕别人的。《尚书》上说:‘商汤的征伐,从葛开始。’这时,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他向东征伐,西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向南征伐,北边的少数民族就埋怨,(他们埋怨)说:‘为什么(不先征伐我们这里,而要)后征伐我们(这里)呢?’人民盼望他,如同大旱时节盼望云彩一样。(汤的军队每到一地,)让经商的照常做买卖,种田的照常干农活,杀了那里的暴君,慰问那里的百姓,像是及时雨从天而降,百姓非常高兴。《尚书》上又说:‘君王来了,我们就得到新生。’现在,燕王虐待他的百姓,大王去征伐它,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 (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如果您杀戮他们的父兄,囚禁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搬走他们国家的宝器,像这样怎么行呢?天下本来就畏忌齐国的强大,现在齐国扩大了一倍的土地却不施行仁政,这就使得天下的诸侯要出兵攻打您了。大王赶快发布命令,把被俘的老人孩子遣送回去,停止搬运燕国的宝器,同燕国百姓商量,选立一个新国君,然后撤离燕国。那么还来得及阻止(各国动兵)。”

考试题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

B.贼仁者谓之贼 贼:戕害

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

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吾其还也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

C. 武王伐纣,有诸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劳苦而功高如此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孟子“民本”思想的一组是

①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

②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③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④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

⑤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⑥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

A.①③⑤ B.③④⑥ C.①②④ D.②⑤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国之君要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并罢免他们,不能仅仅听身边之人和 诸大夫的意见,还要倾听百姓的声音。

B.孟子说“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表明孟子主张施行仁政,以民为本。国君如果倒行逆施,就是老百姓的敌人。

C.战争胜利后,齐宣王想吞并燕国的土地,孟子认为需要看燕国的百姓是否愿意,如果兼并了,燕国百姓不高兴,那就不要兼并。

D.《尚书》记载,商汤最先征伐葛的时候,天下的人都信任商汤,但后来却因不公平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

参考答案:

9.A(放,流放,放逐。)

10.B(介词,凭。A代词,他;语气词,表商量语气,相当于“还是”。C兼词。“之乎”;兼词,“之于”。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

11.D(①是对何谓故国的评论。③是齐宣王想假托顺应天意而吞并燕国的表现。④是表述商汤如何统一天下的)

12.D(“造成了怨声载道的局面”,错误。原文的“怨”,是后被征伐的百姓抱怨不先征伐自己的国家,而先被征伐的的国家的百姓是高兴的,没有抱怨)

13.(1)国君任用贤才,如果得不到合适的人才,将会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远的超过关系近的,(对此)能不慎重吗?( “任”“逾”“戚”“慎”各1分)

(2)很多诸侯谋划讨伐我,(我)用什么办法来对付他们呢?( “谋” “以”和句式 各1分)

(3)百姓都以为会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来迎接大王的军队。(“以为”、“箪”与“壶”名词作动词、“师”各1分)

(句意不通顺,酌情扣分)

汉书·王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篇二

汉书·王吉传阅读答案解析及原文翻译

王吉字子阳,琅邪皋虞人也。少好学明经,以郡吏举孝廉为郎,补若卢右丞,迁云阳令。举贤良为昌邑中尉。昌邑王贺好游猎,驱驰国中,动作亡节,吉上疏谏,曰:“臣闻古者师日行三十里,吉行五十里。是非古之风也,发发者;是非古之车也,揭揭者。盖伤之也。今者大王幸方舆,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百姓颇废耕桑,治道牵马,臣愚以为民不可数变。”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久之.,昭帝崩,亡嗣,大将军霍光秉政,遣大鸿胪、宗正迎昌邑王。王既到,即位二十余日以行废。昌邑群臣坐在国时不举奏王罪过,令汉朝不闻知,又不能辅道,陷王大恶,皆下狱诛。唯吉与郎中令龚遂以忠直数谏正得减死,髡为城旦。

起家复为益州刺史,病去官,复征为博士、谏大夫。是时,宣帝颇修武帝故.事.,宫室车服盛于.昭帝。时外戚许、史、王氏贵宠,而上躬亲政事,任用能吏。吉上疏言得失,曰:“汉家列侯尚.公主,诸侯则国人承翁主,使男事女,夫诎于妇,逆阴阳之位,故多女乱。古者衣服车马贵贱有章,以褒有德而别尊卑,今上下僭差,人人自制,是以贪财诛利,不畏死亡。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舜、汤不用三公九卿之世而举皋陶、伊尹,不仁者远。今使俗吏得任子弟,率多骄骜,不通古今,至于积功治人,亡益于民,此《伐檀》所为作也。”其.指如此,上以其言迂.阔.,不甚宠异也。吉遂谢病归琅邪。

吉与贡禹为友,世称“在位,贡公弹冠”,言其取舍同也。元帝初即位,遣使者征贡禹与吉。吉年老,道病卒,上悼之,复遣使者吊祠。

(《汉书·王吉传》,有删改)

4. 对下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昭帝崩,亡嗣嗣:延续,延长

B.宣帝颇修武帝故事故事:先例,成法,旧日的典章制度

C.汉家列侯尚公主 尚:匹配,迎娶

D.上以其言迂阔迂阔:不合时宜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 分)

A.曾不半日而.驰二百里B.久之,昭帝崩,亡嗣

项王按剑而.跽曰奚以之 九万里而南为

C.宫室车服盛于.昭帝 D.其.指如此

而君幸于赵王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3 分)

A.昌邑王刘贺喜好游猎,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书劝谏说古时候为从师学习而奔波的人平常每日行进三十里,为吉事行进也只有五十里,希望刘贺能够有所收敛。

B.刘贺在位仅二十多天便因荒淫无度被废。封国的大臣们也因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被诛杀。唯独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

C.王吉认为古时衣服车马之所以因拥有者地位高低卑贱而有差异,是因为要表彰贤德之人,区别上下尊卑。而如今世事混乱,人人皆不惜一切代价追逐私利,这种风气不符合礼义之道。

D.王吉援引虞舜、商汤这两位明君的`典故,是想要劝谏君王只有任用皋陶、伊尹这般的贤臣,才能够趋利避害,疏远奸佞之人,使国家昌明。但是皇上不太看重他,王吉只好称病辞归。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王贺虽不遵道,然犹知敬礼吉,其后复放从自若。(5 分)

(2)周之所以能致治,刑措而不用者,以其禁邪于冥冥,绝恶于未萌也。(5 分)

参考答案

4. A(嗣:继承人,子孙、后代)

5. D (D项,代词,表领属,他的;A项,顺承关系,就;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助词,无实义,动词,到;C项,介词,表比较;介词,表被动)

6. A(师日行三十里,指军队每天行进三十里)

7. (1)(5分)昌邑王刘贺虽然不守正道,但是还知道敬重礼遇王吉,但是这以后刘贺又放纵如常(或“像往常一样放纵”)。

(译出大意给2分;“敬礼”“从”“自若”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敬礼:敬重礼遇,1分;从:通假“纵”,放纵,1分;自若:如常,像往常一样,1分。)

(2)(5分)周朝能够安定太平,刑法搁置而不用的原因是它将奸邪扼杀在昏暗之中,将罪恶遏止于尚未产生之时。(译出大意给2分;“致治”“刑措”“所以……者”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致治:天下安定太平,1分;刑措:刑法搁置而不用,1分;所以……者:表……的原因)

【参考译文】

王吉,字子阳,是琅邪皋虞人。少时好学,精通经义,初为郡吏,举孝廉被选为郎,补任若卢右丞之位,后又改任云阳县令。举贤良被任为昌邑中尉,昌邑王喜好游猎,常常在国中驱马奔驰,行为没有节制,王吉上书劝谏说:臣下听说古时候军队平常每日行进三十里,为吉事而行进也只有五十里。疾发飘忽,这不是古时的有道之风;驱马疾驰,这不是古时的有道之车。因此伤感。现今大王巡幸方舆县,不到半天就奔驰二百里,很多百姓都荒废了农事来修路牵马,臣下以为,百姓不可过多更改本职。昌邑王刘贺虽然不守正道,但是还知道敬重礼遇王吉,但是这以后刘贺又放纵如常。过了很久,昭帝驾崩,他没有太子,大将军霍光执政,派遣大鸿胪宗正迎立昌邑王进京。昌邑王到京师后,即位二十余天,就因行为而被废黜。昌邑封国的大臣们因昌邑王在封国时不举报其罪过,致使朝廷不知昌邑王的品行,又因作为臣下未能尽辅弼引导之职,致使昌邑王犯下大罪,都被下狱诛杀。只有王吉和郎中令龚遂因忠诚刚直、屡次进谏而得以免死,被判剃发修筑城池。

后来又起家复出任益州刺史,不久因病辞官。又被征为博士、谏大夫。当时宣帝极力效法武帝,恢复了武帝时的典章制度,宫室、车乘、服饰等都超过昭帝时的规模。这时,许、史、王等几家外戚也因得宠而尊贵,宣帝亲自处理政事,并任用能干的官吏。王吉上疏评论其得失说:“汉朝各诸侯王娶公主,诸侯王国中的国人娶诸侯之女,这种制度使男人事奉女人,丈夫屈服于妻子,颠倒了阴阳之序,所以容易发生由女人引起的祸端。古时候,衣服车马依据其拥有者地位的高低贵贱都有一定的规定,用以表彰贤德之人,区别上下尊卑,现今却上下僭越混乱,人人自行其是,没有一定的节度,因此人们贪图财货、追逐私利而不惜冒生命危险。周朝能够安定太平,刑法搁置而不用的原因是它将奸邪扼杀在昏暗之中,将罪恶遏止于尚未产生之时。虞舜、商汤不任用三公九卿的世袭子弟,而选拔皋陶、伊尹为臣,这样那些谗佞不仁之人就被疏远了。如今允许官吏的子弟蒙荫为官,他们大多骄傲蛮横,不了解古今之事,至于积累功绩,治理民众,却无益于百姓,这就是《诗经·伐檀》篇中所讽刺的现象。”王吉上疏的核心思想大体如此,皇上认为他的言论不切合实际,因此不太看重他。王吉于是借口身体不适,返回家乡琅邪。

王吉与贡禹是好朋友,世人称“在朝为官,贡禹也将入仕”,就是说他们两人进退志趣相同。汉元帝即位不久,派使者征召贡禹和王吉入朝。王吉因为年纪大了,在途中染病而亡,汉元帝哀悼他,又派出使者吊祭。

王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三

王登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王登,字景宋,德安人。少读书,喜古兵法,慷慨有大志,不事生产。出制置使孟珙幕府,久之,权知巴东县。献俘制置司,登念奋自书生,不拜,吏曰:“不拜则不敢上奏。”难之,竟弃功去。淳祐四年,举进士,调兴山主簿。明年,制置使李曾伯经理襄阳,登在行,以积功升,寻以母忧去。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因忆弟潜盛言王登才略,具书币招之。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渊慨然曰:“事亟矣,奈何?”登曰:“亟呼诸将共议。”众至,欢跃曰:“景宋在此。”渊曰:“汝辈欲西门出,景宋欲从方城,如何?”众曰:“惟命!”登曰:“用兵患不一,登书生,不过凭轼观战,请五大帅中择一人为节制。”渊曰:“请监丞①出,正谓此也。”即书银牌曰:“监丞代某亲行,将士用命不用命,赏罚毕具申。”登至沙市,椎牛酾酒,得七千人,誓曰:“登与诸将义同骨肉,今日之事,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诸将有一不用命,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赵葵为制置使,见登握手曰:“景宋一身胆,惜相见晚也。”俾参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为制置使,辟充参谋官,迁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登威声日振。有余思忠及徐制几谗于光祖曰:“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非久易位矣。”光祖疑焉,出登屯郢州,后以干办②钟蜚英调护,情好如初。开庆元年,登提兵援蜀,约日合战。夜分,登经理军事,忽绝倒,五藏出血。幕客唐舜申至,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是夕,舜申暴卒。

(节选自《宋史·王登传》)

[注] ①监丞:王登曾任监丞。②干办:官名。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吴渊为制置使,边事甚亟     亟:紧急

B.用兵患不一

一:统一

C.登有制札在,不敢私也

私:偏私

D.众股栗听命,竟立奇功于沮河

竟:竟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王登奉公勤勉、做事尽力的一组是(  )

①登念奋自书生,不拜

②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

③登书生,不过凭轼观战

④登不用命,诸将杀登以献主帅

⑤京湖知有王景宋,不知有马制置

⑥登尚瞪目视几上文书,俄而卒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登性格刚直不屈。在代理巴东县知县时,他到制置司去献俘虏,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便不肯下拜,小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劳而离去。

B.王登能垂范效命。在沙市,他宰牛斟酒得七千人,又说自己同各位将领义同骨肉,如果自己不效命,各位将领可杀了他来献给主帅,以激励士气。

C.王登曾遭人陷害。马光祖做制置使时,随着王登威名扩大,余思忠和徐制几进谗言挑拨,结果王登被贬出京城屯守郢州,后因人调解,他们才情好如初。

D.王登能尽忠职守,鞠躬尽瘁。开庆元年,王登在半夜料理军中事务时,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唐舜申赶到时,他还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

7.(1)登方与客弈,发书,衣冠拜家庙,长揖出门,问牛几何,可尽发犒师。(5分)

(2)它日,舜申舟经汉阳,有蜀声呼唐舜申者三,左右曰:“景宋声也。”(5分)

参考答案

4.D [解析] 竟:终于。

5.B [解析] ①表现了王登性格刚直;③表现了王登谦虚;⑤是余思忠及徐制几的谗言。

6.C [解析] “被贬出京城”在原文中没有依据。

7.(1)王登正同客人下棋,打开书信,穿衣戴帽(或“穿戴好衣帽”)拜了祖庙,深深作揖出了家门,问牛有几头,可以全部发送犒劳军队。

(2)有一天,唐舜申坐船经过汉阳,(听到)有蜀地话叫了唐舜申多声(或“听到有蜀地话多次呼唤唐舜申”),旁边人说:“是王景宋的声音。”

[参考译文]

王登字景宋,是德安人。小时候读书,喜爱古代兵法,慷慨激昂有远大抱负,不从事生产活动。出任制置使孟珙的幕府,过了很久,代掌巴东县知县。到制置司献俘虏,王登想到自己从读书人起家,不肯跪拜,小吏说:“不拜就不敢上奏。”就为难他,(他)竟然放弃功劳离去。淳祐四年,(王登)考中进士,调任兴山县主簿。第二年,制置使李曾伯治理襄阳,王登很有经验,因积累功绩提升,不久因遭母丧之痛离职。等到吴渊做制置使,边情很紧急,(他)就想起弟弟吴潜很推许王登的才略,就准备书信礼物叫他来。王登正同客人下棋,打开书信,穿衣戴帽(或“穿戴好衣帽”)拜了祖庙,深深作揖出了家门,问有几头牛,可以全部发送出去犒劳军队。吴渊慨叹道:“事情紧急,怎么办?”王登说:“马上叫各位将领来共同商议。”众人到了,欢跳着说:“王景宋在这里。”吴渊说:“你们想从西门出去,王景宋想跟城共存,怎么办?”大家说:“遵命!”王登说:“打仗就怕不统一,我是书生,只不过凭靠着车前横木观阵,请从五位大帅中选一人指挥调度。”吴渊说:“请监丞出马,正是说的这个。”立即写下银牌道:“监丞代替我亲自前往,官兵效命不效命,赏罚完毕具体报告。”王登到了沙市,宰牛斟酒,得到七千人,(他)发誓说:“王登同各位将领从道义上讲如同骨肉兄弟,今天的'事情,王登不效命,各位将领杀了王登来献给主帅;各位将领有一个不效命的,王登有制置使令牌在,不敢徇私。”众人两腿战栗地听命,终于在沮河立了奇功。赵葵做了制置使,见到王登握手说:“王景宋一身是胆,可惜相见太晚。”使他担任宣抚司兼京西两节。马光祖做制置使,征召王登担任参谋官,又升迁为军器少监、京西提点刑狱。王登威名一天天扩大。有余思忠和徐制几对马光祖进谗言道:“京湖地区只知道有王景宋,不知道有马制置,用不了多久就要调换位置了。”马光祖因此起疑,派王登出去屯守郢州,后因干办钟蜚英调解保护,他们才和好如初。开庆元年,王登带兵援助四川,约定日子联合作战。夜半,王登料理军中事务,忽然昏倒,五脏出血。幕僚唐舜申赶到,王登还瞪着眼睛看着几案上的文书,不久就去世了。有一天,唐舜申坐船经过汉阳,(听到)有蜀地话叫了唐舜申多声(或“听到有蜀地话多次呼唤唐舜申”),旁边人说:“是王景宋的声音。”当天晚上,唐舜申突然死去。

《明史·王汉传》阅读答案解析与原文翻译 篇四

《明史·王汉传》阅读答案解析与原文翻译

王汉,字子房,掖县人。崇祯十年进士。除高平知县。调河内,擒巨寇天坛山刘二。又乘 雪夜破妖僧智善。夜半渡河,破贼杨六郎。李自成围开封,汉然火金龙口柳林为疑兵,遣死士 入贼中,声言:“诸镇兵来援,各数十万至矣。”贼闻则惊走。

汉为人负气爱士。人有一长, 嗟叹之不容口。僚属绅士陈民疾苦,或言己过,则瞿然下拜。用兵士卒同甘苦,人乐为之死。 好用间,贼中虚实莫不知。政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 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时兵部奏援剿兵十万,十之四以属京、蝰,属汉以其六。汉所监凡五万九千,然大半已溃散,兵部空名使之。汉乃请自立标营兵千人,骑二百,报可。乃简保营兵百余人,募邯郸、钜鹿壮士三百人,又取故治河内所练义兵及修武、济源素从征剿者五 百人,及亲故子弟,合千人。八月朔夜半,袭贼范家滩,斩一红甲贼目。檄诸将合剿。自走襄 阳,督左良玉兵救汴。至潼关,有诏汉巡按河南。时贼灌开封,汉闻,趣诸将自柳园夜半渡河, 伏兵西岸。檄卜从善等夹攻之,斩首九十余级,遂入汴,大张旗鼓为疑兵。追贼至朱仙镇,连 战皆捷,巡抚高名衡谢病,即擢汉右佥都御史代之。汉乃广间谍,收土豪,议屯田,谋所以图贼。无何,刘超反永城。超,永城人,跛而狡,为贵州总兵,坐罪免。上疏言兵计,陈新甲用 为河南总兵。以私怨杀其乡官御史魏景琦一家三十余人,惧罪,遂据城反。汉上疏请讨,语泄, 超得为备。明年正月,汉入永城,声言招抚,为贼所杀。参将陈治邦、游击连光耀父子皆战死。 游击马魁负汉尸以出,面如生。诏赠兵部尚书,荫锦衣世百户,建祠致祭。既而超伏诛,传首九边。

(节选自《明史·王汉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B.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C.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D.攻天坛山贼/山陡绝/登者挽以布/汉持刀直上/人服其勇时/贼氛日炽/帝每临朝/而叹汉前后破贼功/降旨优叙/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祯是明思宗朱由检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时代皇帝纪年的名称;始于汉武帝,如贞观、洪武、康熙等等。

B. “河内”的“河”指黄河,“河内”指今河南境内黄河以南的地方。

C. 古人用“朔”(初一)、“望”(十五)、“晦”(月末)等名称来标识日期,文中的“八月朔”指农历的八月初一。

D.疏是古代臣属给皇帝的奏章(或称奏议),内容为提出意见、陈述主张或事情等,是古代议论文的一种。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汉在河内任职期间,屡立战功。他先是捉拿了大盗天坛山刘二,接着破妖僧智善,后又打败了贼人杨六郎,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一

B.王汉兵员不足,想方扩充部队。兵部奏请增援剿贼兵马十万,然归王汉指挥的军队大半溃散,为补充兵员,经朝廷允许,王汉通过多种方式选拔募集了千人。

C。王汉善于用兵,机智胜敌。当初为保开封,他曾设疑兵,散布谎言智退贼兵;巡按河南时,为救开封,先设伏兵,又让卜从善夹攻,杀贼近百,入开封又设疑兵,接连获胜。

D.王汉为平叛贼,英勇献身。河南总兵刘超杀人后害怕被治罪,据城造反;王汉奉命前往招抚,入城后,因走漏风声,被刘超杀害,其尸体被人背出城时,面目仍如活时一样。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僚属绅士陈民疾苦,或言己过,则瞿然下拜。

(2)汉乃广间谍,收土豪,议屯田,谋所以图贼。

参考答案

4、A

5、B (“黄河以南”错,是“黄河以北”。)

6、D (“奉命前往招抚”错,“走漏风声”是入城前的事。)

7、(10分)(1)(5分)下属官吏、绅士陈述百姓疾苦,有人说他的过错,王汉就惊恐地下拜。(重点词“僚属”“陈”“或”“瞿然”各1分,句意1分。)

(2)(5分)王汉于是(就)广泛派出间谍,收揽(或:招纳)土豪,商议屯田,谋划对付(谋取)贼人的办法。(重点词“广”“收”“所以”“图”各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

王汉,字子房,掖县人。崇祯十年进士。授宫产垩知县。调往回边,擒获大盗玉坛山刘二。又乘着雪夜打败妖僧智善。半夜渡河,打败贼寇杨六郎。李自成围困开封,王汉在金龙中柳林点火作疑兵,派遣敢死的勇士到贼寇中间,声言“各镇的军队来增援,各有数十万人到了”。贼寇听到就惊慌逃走。

王汉为人凭恃意气不肯屈居人下,爱惜人才。别人有一点长处,便赞叹不绝口。下属官吏绅士陈述民间疾苦,或说自己的过错,就惊视下拜。打仗时与士卒同甘共苦,人都乐意为他拼命。喜欢使用间谍,贼中的虚实没有不知道的。攻打天坛山贼寇,山势陡峭险峻,登山的人用布条互相牵拉。王汉提刀直上,人们都佩服他的。勇敢。当时贼寇的气焰日益嚣张,皇上每当临朝就赞叹王汉前后破贼的功劳,降旨优先补官。

十五年春,因为削减俸禄被召入京城,与苏京、王燮一同召见应对,符合皇上的旨意。命令三臣都以试任御史的身份监军。王汉监督已经平定贼寇镇标的楚、蜀部队,与督臣侯恂往南支援开封。

当时兵部奏请增援剿贼的军队十万,十分之四属於苏京、王燮,以十分之六属於王汉。王汉所监督的军队共五万九千,然而大半已经溃散,兵部使用空名额。王汉就请求自己建立标下的营兵千人,骑兵二百,回答可以。於是选拔保护营地的士兵一百多人,招募邯郸、钜鹿的壮士三百人,又收取原先任河内知县时训练的义兵以及修武、济源一向跟随征剿贼寇的士兵五百人,以及亲戚故友的子弟,加起来共一千人。八月朔日半夜,在范家滩袭击贼寇,斩杀一个穿着红甲的贼寇头目。发文令诸将会合征剿。亲自走到襄阳,督促左良玉的部队救援开封。到潼关,有诏书命令王汉巡按河南。当时贼寇水灌开封,王汉听说,催促诸将在半夜从柳园渡过黄河,在西岸埋伏士兵,发文命令卜从善等人夹攻贼寇,斩首九十多级,於是进入开封。大张旗鼓作疑兵,追赶贼寇到朱仙镇,接连战斗都获胜利。巡抚高名衡称有病,就提升王汉为右佥都御史代替他。王汉就广派间谍,收捕土豪,商议屯田,计谋剿贼的办法。

没有多久,刘超在永城造反。刘超,永城人,脚跛而狡猾,任贵州总兵,因获罪被罢免。上疏议论军事计策,陈新甲任用他为河南总兵。因为私仇杀死在家乡闲居的官员御史魏景琦一家三十多人,惧怕得罪,就占据城市造反。王汉上疏请求征讨,这话泄露出去,刘超得以作好准备。次年正月,王汉进入永城,声言招抚他们,被贼寇所杀。参将陈治邦、游击将军连光耀父子都战死。游击将军马魁背负王汉的尸体出城,王汉的面目和活着的时候一样。诏令赠官兵部尚书,恩荫锦衣卫世袭百户,建造祠堂祭祀。不久刘超被杀,把他的首级传送到边境号令示众。

《汉书楚元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篇五

《汉书楚元王传》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埠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答案为:

(1)D

“顾”,连词,反而、却。

(2)B

A项,第一句不是讲薄葬,是讲“棺椁之作”发轫于黄帝; C项,第一句是孝文帝的想法,厚葬,不合要求;D项,第二句是在论述厚葬与薄葬的不同结果后的结论,不合要求。

(3)A

“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错,文中的意思是坟墓中有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也就是厚葬的危害,具体见第一段。

(4)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解析: 1)特殊句式,“藏之(于)中野”是省略句,“易之以棺椁”是状语后置句。重点词语:“衣”“树”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封”解释为“起坟堆”。2)重点词语:“亡”解释为“丢失”,“凿”解释为“洞穴”。3)重点词语:“坟”解释为“坟堆”,“可以”解释为“可以作为”,“则”解释为“准则,榜样”。“去坟薄葬,以俭安神”要运用扩充法翻译。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德圣明的君主,广泛地观察产生和死灭,穷尽事物的情理,并且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别人怎么能够打开呢?”张释之进言说:“假如它里面有能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有空隙;假如它里面没有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没有石头做的棺椁,又担心什么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但国家有兴旺衰败的时候,所以张释之的`话,是长远的打算。孝文皇帝醒悟了,就薄葬,没有在墓上筑起高大土堆。

《易经》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使用棺椁,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陪葬的物品很简单。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葬在毕地,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是没有大的土堆的地方。这是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志士深谋远虑使之长久的计策。等到吴王阖闾,违反礼制实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掘了他的坟墓。秦始皇葬在骊山的旁边,在下面用三泉的溶液填充,在上面筑起大的土堆,它高五十余丈,纵横五里多,用水银当做江海,用黄金当做凫雁。天下人苦于他的役使而反抗他,骊山墓的建造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大军到了它的下面。项羽焚烧了骊山的宫室,去的人都看见坟墓被挖掘。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自古到今,安葬没有比秦始皇更隆重的人,数年之间,在外遭遇项羽火烧的灾难,在内遭遇牧童的祸害,难道不是很悲哀吗!因此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得越简单,见识越深远的人安葬的规模越小。没有德行缺乏见识的人,他们安葬得越隆重,墓上筑起的土堆越高,宗庙很华丽,被发现挖掘得也越快。由此看来,墓地明暗的效果,安葬的好坏,十分清楚了。

陛下即位,亲自做事,注重节俭,建造初陵,它的规模很小,天下人没有不称赞您的贤明的。等到迁移到昌陵,增加墙的高度,堆积土成了山,挖掘老百姓的坟墓,数以万计,营造里邑住宅,工期紧迫,费用以百万计。死去的人在阴间痛恨,活着的人在人间忧愁,怨气在阴阳间流动,加上饥荒,死亡、流离失所的人以十万计,我特别怜悯他们。陛下十分仁慈善良,聪明豁达超过当世,应该发扬汉朝的厚德,光大刘家的美德,发扬光大五帝三王,却与残暴的秦国爆乱的国君竞相奢侈,攀比造坟墓,违背了贤能者的心意,失去了万世的安宁,我私下替陛下为此感到羞耻。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秦始皇增加坟山的深度和高度,因为奢侈产生祸害,足以把它作为警戒。初陵的规模,应该听从公卿大臣的议论,来平息老百姓的怨言。

王概《包公祠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篇六

王概《包公祠记》阅读答案和原文翻译

包公祠记

【清】王概

始余闻孝肃祠在庐郡南城之香花墩。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水木明葱,凫鱼上下,颇极林野之盛也。及客合州,冬晴多暇,遂一往谒,则旱已五载,水泉尽枯竭,竹树枯赤者,桥半就圮。入顾,庭宇漫不扫除,一若终岁无人践履,因而慨叹者久之。

公殁且六百年,而犹霜凛冽。凡有祈祷,畏其太聪明正直,率诣他所,未敢挠触,则是神聪明正直尚且抵牾斯世,何况于人乎!顾余则有为公辩者,公以张方平故,致欧阳修有“蹊田夺牛”①之语,然终谓公孝行直节。公性囧峭直,心甚嫉恶,然未尝不推本忠恕。而世传诛合州妖僧,断嘉禾吏手,生埋少妇,力沉妖伎,皆包恢事。考宋有两包:一为孝肃;一为文肃,乃包恢。恢亦进直龙图,两公姓同官同,吏治刚正明察又同。《宋史》于孝肃纪载寥寥,而于文肃政纪特详,皆足悚人闻听。今则农夫红女知有考肃而不知有文肃者,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又《宋名臣言行录》载孝肃公为京尹,杖吏宽囚,卒为吏所卖,是王可观仁以过欤!余斯言也,非为孝肃要闾里之祷祀,诳愚俗而致矫诬也。良以孝肃为古名臣,非仅搏激孤峻,有霜肃而无露滋者。窃恶后之君子未善学公,故特标举公之通体仁恕而扬厉中外,人果如是居心,公亦未尝不可并驾欤!

孝肃亲殁,庐墓终丧,犹不忍舍,为古孝子。乡之父老当稍加修茸其祠。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至来祷祀,惟民之于国、子之于亲,分所当为。而稍设私心者,幸悉如前之远望却步,无以余言视公过宽,恐公又不尔矣。

孝肃宅在郡城凤凰桥,墓逾城十五里,是盖其读书处云。

(选自《古人笔下的安徽胜迹》,有删节)

【注】①据《宋史·包拯传》,张方平为三司使,坐买豪民产,拯劾奏罢之。欧阳修言:“拯所谓牵牛蹊田而夺之牛,罚已重矣,又贪其富,不亦甚乎!”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庭宇漫不扫除 漫:完全 B.顾余则有为公辩者 顾:考虑

C.诳愚俗而致矫诬也 致:达到 D.良以孝肃为古名臣 良:的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而慨叹者久之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公殁且六百年 且相如素贱,吾羞,不忍为之下

C.有霜肃而无露滋润者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D.无以余言视公过宽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6.下列对原文有关纳入那个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包拯生前性格峭直,嫉恶如仇,死后也令人畏惧,避而远之,但他能以忠恕为本,有其宽和的一面。

B.包拯与包恢同为宋代名臣,两人均有政绩,在当时有人对包拯的评价就有褒有贬,后人也多有误传。

C.文章以议论为主,记游为辅,作者阐明了自己对包拯的评价,字里行间也流露了对包拯的敬仰之情。

D.包拯为君之臣刚正严明,为人之子又极为孝行,所以作者在朝廷内外大力宣扬,让人们好好学习他。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墩隆然水中,径以长桥,既隔尘嚣,复多高柳芙蕖之属。

②岂非文肃意近于苛,孝肃心存乎忠恕,乃足传欤?

③每值朔望,就讲三纲以教于乡,谅亦孝肃之所乐闻。

参考答案:

4.B

5.C

6.D

7、翻译:(10分)

(1)香花墩突起在水中,用长桥作为(通向外面的)小路,既隔离尘世的喧嚣,又有许多柳芙蕖之类的植物。

(2)难道不是包恢的性情更为严厉,(而)包拯的内心存在有忠恕,(包拯)才值得流传的吗?

(3)每到初一、十五,到这里讲授三纲来教化乡民,估计这也是包拯所乐意听到的。

参考译文

当初我听说孝肃祠在庐州南城的香花墩。香花墩突起在水中,用长桥作为(通向外面的)小路,既隔离尘世的喧嚣,又有许多高柳荷花之类的植物。湖水明净树木清新,野鸭在上鱼儿在下,极尽树林山野的盛景。趁客居合肥,冬日晴朗,多有空闲,我就到(包公祠)拜谒,可是已经干旱五年了,水流泉源全部干涸,竹子和树木干枯红褐,桥梁多半近乎坍塌。进去一看,院落屋宇全然没有打扫,仿佛终年无人行走,我因此感慨叹息很久。

包公去世将近六百年,而仍然霜威凛冽。凡有事祷求而致祭的,惧怕他太聪明正直,都到其他地方(祷祀),不敢打扰冒犯(他的神灵),就是神灵聪明正直尚且与当今之世相抵触,更何况他本人呢!只是我却有为包公辩解的,包公因为张方平的缘故,以致欧阳修有“蹊田夺牛”的话,然而最终称说包公孝敬父母的德行和守正不阿的操守。包公性情本来严峻刚正,心里非常憎恨邪恶,然而不曾不用尽心为人、推己及人的心肠去推想。而世上流传的'诛杀台州邪恶和尚,砍断嘉兴小吏手臂,活埋年轻媳妇,极力将淫邪妓女沉到水里处死,都是包恢的事迹。查考宋代有两个姓包的,一个是孝肃;一个是文肃,就是包恢。包恢也进升龙图阁直学士,两人姓同官职相同,作风刚强正直严明苛察又相同。《宋史》对于孝肃的记载寥寥无几,而对于文肃的政绩记载特别详细,都足以使人听了非常震惊。现在就连农夫和少女都知道有孝肃而不知道有文肃的原因,难道不是包恢的性情过于严厉,(而)包拯的内心存有忠恕,(包拯)才足以流传的吗?又《宋名臣言行录》记载孝肃公任京兆尹,杖责属吏宽待囚犯,最终被属吏出卖,这正可以看出他仁爱而超过限度了啊!我这话,不是替孝肃索要乡里的祷告祭祀,欺骗愚昧庸俗之人而达到矫正冤屈(的目的)。我确实认为孝肃作为古代名臣,不只是性格刚猛孤岸严正、有严霜肃杀而无雨露滋润的人。私下里担心后代的君子不能好好地学习包公,所以特地揭示标明包公的浑身仁爱宽容而在全国(中原和边疆)发扬光大。人果真像这样存心,包公也未必不能和他并列啊!

孝肃父母去世,他在墓旁搭盖小屋守墓直到丧期终了,仍然不忍心舍弃,是古代的孝子。家乡父老对他的祠堂应该稍加修缮。每逢初一、十五,到这里讲授三纲来教化乡民,估计这也是包公所乐意听到的。至于来这里祷告祭祀,只是百姓对于国家、子女对于父母,依职分应该做的。而稍有私心的人,希望一如先前远望(孝肃祠)而止步,不要因为我的言论把包公看得过于宽容,不再这样害怕包公了。

孝肃宅在庐州郡城凤凰桥,孝肃墓离城十五里,这里大概是他读书的地方。

相关推荐